编者按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近日,广西自治区社科联组织部分广西社会科学专家交流学习体会。大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自己的思考。本版摘发部分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 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贯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物质生产力有效性方面给予资本主义现代化这样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方式现代化贯彻的是“资本逻辑”,是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它不仅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进程中,资本逻辑渗透和贯彻到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使得现代社会的生活价值和意义结构凸显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和“物化逻辑”。简而言之,资本主义在“做大蛋糕”方面是有效的,但在“分配蛋糕”方面是不可能实现公平正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与公平正义的分配不可兼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做大蛋糕”的能力日益增强,人类今天的生产能力应该说也已经足以满足全球人类的物质生活基本需要了。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拐点,“如何分好蛋糕”、进而构建一个共享发展的和谐世界成为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世界正处于发展的拐点,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意味着”全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反映中国人民心愿的正确选择,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理论特征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国红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必须从总体上学习、领会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以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观;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观;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观等方面。其理论特征主要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主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何确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主题?通过系统梳理系列重要讲话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概括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发展脉络、实践意义,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其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理论主线。马克思主义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防止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时代特点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维方式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发展和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过程。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就不会是泛泛的经验和空洞的教条,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人民中心论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基础。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公仆论”一脉相承,是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最根本的就是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得到真正实惠”,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终极尺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来就不是理论家闭门造车的空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关键是要根据新的实践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是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群众路线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重在群众中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把群众的智慧和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系统、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然后再让党的思想理论回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检验和共享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自治区党校教授 韩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提出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要求。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大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和战略定力,以问题为导向,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彼此关联、融会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最新贡献。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本、促进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注重基层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启了国际社会新秩序实践创新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具有深邃的思想指导性、战略前瞻性、全球视野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和积极响应,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怀。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符合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这也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创新思路。
牢固树立价值观自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邓国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历史和现实的话语表明,我国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奇迹”,其根本原因是得益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坚持,得益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坚持,正是这些“因”,才产出了中国道路成功的“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但昭示着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近了,更体现出我国从着重自身国内问题到兼顾面向世界的眼界和格局的拓展,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探索国际新秩序的担当和努力,体现出我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魄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5年以来,在世界政治风云动荡,全球经济普遍降速的情况下,中国依旧保持着持续而强健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凸显出我国国家治理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是体现在本国的内化上,还体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上,体现在中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上。这不仅对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同样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内部治理的稳定性,提升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感。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创新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其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追求为关键和依托。而落实到具体层面,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和践行。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这“四个自信”需要我们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只有我们每个党员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实现整个党的目标,而这又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内在动力。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是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征程,必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中国治理能力的特殊优势,也是国家治理最可依靠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它代表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一个美好的自我发展的愿景,一套严格的自我塑造的标准和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着的社会思想道德标准,也是我们全国人民迎接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一百年”而努力奋斗的根本动力。
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广西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刘小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一个国家发展理论的健康成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精神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积极的、建设性的理论支撑。一个崛起的大国要成为一流的国家,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要成为第一“提琴手”。没有中国理论的自信和成熟就无法真正实现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中国的发展理论需要中国的立场、中国的观点和中国的方法。中国特色理论的本质就是寻找中国的发展规律,选择中国发展的最佳路径,实现中国人民利益的最大化。用中国的理论总结中国的实践,用中国的实践推动中国的理论,形成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积极互动,良性循环。中国的理论应该有中国的标准、实践标准,而不是亦步亦趋把美国的模式作为衡量理论价值的标准。中国的理论不是为了向西方献媚,不是为了赢得西方人的廉价喝彩,而是为了更好服务中国的发展。只有能够推动中国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理论,才具有真正的学术理论价值。
但相当一个时期,理论界的部分学者对中国实践的政治态度和理论价值取向出现严重倒错,抨击有余而建设性不足,缺少建设性的积极的理论推动。如果理论界对中国的成功实践缺乏充分肯定,没有积极和建设性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就不可能真正构建起中国理论体系。建设性的理论就是要能够助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发展力。中国的理论界不能缺少精神之钙。特别是一些标榜学术独立的学者恰恰是仰西方人鼻息,严重依附西方的学术标准和立场态度,崇洋媚外,自我矮化,缺少学术的文化自信,丧失中国学者的民族之根,导致理论研究因片面、肤浅、偏颇而走向谬误。中国的理论家们需要培养积极的健康的富有建设性的理论人格。一个国家的理论既要解放思想也要统一思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共识,形成思想合力,才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理论家应强化国家责任感,让理论工作回归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平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上来。
“三个意味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自信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春逸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这里,“三个意味着”从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维度,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句话,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同时,我们为世界提供更好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发展作出新贡献,让马克思主义在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发出新光芒,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自信。
这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发展自信,实际上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从毛泽东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邓小平提出中国改革“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到习近平在“七一讲话”提出中国“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再到“7·26”讲话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对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贡献,从“应当”“如果”到“有信心”,从“提供某些经验”到“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自信质的飞跃。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问题。21世纪以来,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世纪性难题。面对发展难题,人们都在讨论和追问:人类发展向何处去?西方发展模式还行不行?还灵不灵?有没有另外一种更有效率更好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发展范式、核心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挪威学者乔根·兰德斯在《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一书认为,有“五个核心问题”将是影响人类未来发展趋,亦即“五个终结问题”:资本主义的终结、经济增长的终结、缓慢民主的末日、代际和谐的终结、稳定气候的终结等问题。兰德斯在书中指出,要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要增进个人福祉和国家福祉,旧的发展范式必将被新的发展范式所取代,原有的人们为之努力争取的核心价值必将被新的核心价值所取代。而在新旧转变之中,中国将发挥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在书中论及中国作为“新的超级大国”在驾驭经济新范式、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非常有效”的“独有的方式”“最为独特的”重大影响等。尽管我们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在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新的核心价值。也正是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大的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自信有了更广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