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2014年1月13—14日,由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编辑部、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东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层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在东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全国40多所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围绕着论坛主题,从多个角度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
1.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议题是学者们交流的热点,包括“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难度和方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全面深化改革”、“ 关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大问题的理解”等具体议题。
有学者指出,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了很多从前改革不具备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难度很大的挑战。一是改革的阻力比过去更大了。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利益关系的障碍、机制体制的障碍都比过去更突出;二是改革的难度更大了。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等问题,难度更大;三是对改革的期待更高了。人民在期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个体尊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更迫切了;国家经济社会要实现难度更大的科学发展。四是改革的外部制约因素增多了。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因此,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外部的新挑战。这些困难更需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与会专家也指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目前的政治体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现行的政治体制的超越性和改革政治体制内部的管理方式的重要性等。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学者们基于“三个自信”,探讨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前提”、“确立制度自信的途径”、“国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建立三个自信的价值何在”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具体的体制和机制,这一点也反映了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并提出了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凸显制度建设成就的思路。
有学者结合“三个自信”探讨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重新定位问题,指出有其他参照物折射的制度自信能够避免盲目自信,同时制度自信的建立需要有自己的框架结构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内容。
还有学者指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前提。
3.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价值目标。学者们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价值保障为维度,探讨了“意志精神:改革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价值观念多元与凝聚共识,实现中国梦”、“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如何保持党的理论思想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道德优势”、“道德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等问题。
有学者在对道德意志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正在丢失,民族意志面临着被消磨的危险。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要勇于探索道德意志品质,加强自我修养。
与会学者分析了多元价值观念产生的原因,指出它对凝聚共识的挑战,为实现中国梦,应吸收借鉴各种思想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疏通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各种观念得到充分表达;改善民生,在利益均衡基础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公平,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构建发展共同体,建立新型社会关系。
还有学者思考了道德治理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当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应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伦理价值的建设,塑造良性的公共能量场,增强服务性政府自身治理能力的建设。
4.关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变化。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变迁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有学者从国有企业改革谈起,指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体现了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为我国企业转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有学者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决定作用问题”为中心的论述中,指出对市场经济作用问题的探索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需要,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要加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市场是经济手段,必须服务于经济制度,既要发挥效率,又要解决公平的问题,这是改革实践的需要。
5.从方法论和国外视野出发对深化改革的建言和解读。有学者以“我们今天应当向马克思学习什么”为中心论述了马克思关注弱势群体权益的大众情怀、追求人的幸福和自身完美、做人做事始终如一的精神、不畏世俗强权的钢铁意志、善于自我批判的无私品格及其当代价值,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还有学者指出,新型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为新型现代化契合了中国梦的内涵、特点,符合中国梦的现实指向,指出实现新型现代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基于传统旧型现代化教训总结的基础上注意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在实现现代化的方略上,使生态文明登堂入室,并加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有学者还分析了俄罗斯媒体、学术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解读。俄罗斯对全会精神的解读纵深到会议公报的全部内容,俄罗斯媒体和学术理论界用“划时代”、“历史性” 等字眼儿评价此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在“全景式描绘蓝图”的高度上理解此次会议的目的,从经济发展需求视角分析此次各项决议提出的初衷,以“市场地位的提升”作为关注热点,期望自己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相似问题可以得到触类旁通的提点,并对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表达了习惯性的怀疑。
此外,还有对 “生态文明是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 、“保持党的理论思想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道德优势”的多角度的解读。
受会议委托,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森林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发言。概括了本次论坛的特点,即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畅所欲言、视野开阔;认为本次论坛实现了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培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的目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又一次搭建了学习、研讨和交流的平台,是一次成功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