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时间:2023/8/10 16:27:37|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顺应了自然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生态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自然生态环环相扣,构成生命共同体,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生态保障。在大自然的生态有机系统面前,我们只有着眼全局、谋划长远、整体推进、综合施策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确保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统一,拒绝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才可以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固的生态财富。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素。自然生态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有机生命共同体,从系统的角度思考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认识自然的重大成果。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时代变迁,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产物,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认知、一体化保护、一体化治理,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共同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人类、生态和社会三者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每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分系统,每个分系统互为存在基础,互为发展前提,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与生态系统休戚与共,形成一个有机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生态系统的时候,大自然就会慷慨回报人类;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生态资源的时候,大自然就会对人类做出惩罚。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身命运与整个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系统规律。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深入贯彻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和实践行动之中,必将奏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彩乐章。
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富含着中国智慧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富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一个有机链条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共同体的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之中。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系统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保护观,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用观,无不彰显了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系统,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自然之道。这些质朴而深刻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自然系统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关系,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构成大自然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系统上相互协调,在功用上相互为用,在机理上相互影响。人的命脉在田,人因田地而得到养育,田的命脉在水,田地因水源而孕育五谷,水的命脉在山,水源因青山而取之不竭,山的命脉在土,青山因沃土而郁郁葱葱。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沃土因林草而生生不息,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互为根脉的有机链条。《管子》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意思是说,古圣先贤建立国家,必然会选择地势平整没有斜坡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要有肥沃的土地,要面向青山,要有水环绕。这是古人建国立业的理想之地,也是古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有机链条的直观认识。孔子在《论语》里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主张,意思是说不能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的鸟。意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孟子》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思想,表达了人类耕种、捕捞、采伐都要符合时令,适可而止的思想。《荀子》进一步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同样表明山水草木鱼虫是一个有机生态链条,在草木结果之前不去砍伐,在鱼虫产卵的时候不去捕捞。对自然系统采伐有度,获取有时,反映了将大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取之有道的思想,无不蕴含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链条”的思想智慧。只有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才能日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观念,在面对问题时首先倡导找到问题的“病根”从而辨证施治。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张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种系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在系统思维的熏陶下,我们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系统理念。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如果不注重山的保护,砍光了山上的树,青山变成荒山,那就破坏了水,水变成洪水,泥沙俱下,森林失去滋养,土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湖泊干涸,草木稀疏,沙尘四起。最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系统性、长期性破坏。因此,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创了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从“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国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全人类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印证了自然生态要素系统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的全新格局。
山水林田湖草沙有机统一,贯穿于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中要义之一就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又深刻认识并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有机统一,贯穿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系统治理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原则,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统筹治理。将过去千头万绪的生态环境问题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系统观念和统筹实践上来,开创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在污染防治中,我们顺应空气、水流变动不居、跨区流动的特点,更加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相互配合,防止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在环境治理中,我们划定生态环保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等各方面齐头并进,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分工协作,避免某一个方面拖后腿;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我们更加注重各项制度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生态治理的宏观体制、中观制度、微观机制不断丰富,治理体系更加完整、治理能力更加优化。
山水林田湖草沙有机统一,要求我们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中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哪个地方、哪个部门,无论处于生态环保的哪个环节,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经由生态系统的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到其他地方,甚至影响到生态环保大局。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只有形成系统性的治理、保护、恢复和修复机制,才能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统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关键在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夯基筑台、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从更加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更加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更加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必将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之一。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哲学所研究员 马超)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