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张宏文|妇儿发展规划解读:多措并举,促进云南儿童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9/26 10:37:52|点击数: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我国有三亿多少年儿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关系祖国和民族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和期盼”。儿童的健康是儿童最基本和最首要的权利,也是实现其他权利的最重要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儿童期健康状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17岁及以下儿童人口为1101.9万人,占总人口23.34%。儿童群体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我省人口健康素质状况。

  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儿童健康工作。进入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健康中国、健康云南建设目标为引领,我省制定了《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施方案》、《云南省促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云南省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云南省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以及《《云南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专项规划,并在《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新“儿规”)中将“儿童与健康”作为优先重点领域,规划了12个主要目标和16项策略措施,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指明了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健康的概念内涵已经大为扩展。从生命周期来看,已经从儿童期各阶段、新生儿期向前延申至胎儿期甚至孕前期、婚前期,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儿童健康也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性健康。因此,新儿规聚焦儿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前期和学龄期),从预防控制出生缺陷、保障新生儿安全与健康、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有效防治儿童疾病、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儿童近视、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强化儿童残疾筛查和康复、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儿童性健康教育和服务等多方面保障儿童健康。

  新“儿规”实施一年多以来,我省儿童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近年来得到大力加强,达标率从2020年仅30.82%大幅提升到2022年的96.58%,极大地增强了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全省已建设省级、州市级到县级的若干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覆盖全省、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有效运转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会诊、转诊网络已基本建成,提供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我省新“儿规”中一些衡量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30年目标要求比国家2030年目标要求更高。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8‰,我省同比分别为12.18/10万、3.54‰和5.62‰,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2022年,我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已连续五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国家和我省2030年目标要求;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均提前实现国家和我省2030年目标。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我省成为全国妇幼健康水平提升最明显的省份之一。

  然而我省儿童健康工作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的进程中,也面临着新老问题交织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因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高龄、超高龄母亲和父亲数量增加,导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难度加大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加;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城乡和地区差距较大;城市儿童近视率居高不下,儿童肥胖、龋齿多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而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进展缓慢;中小学性教育不规范;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总体不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较低等。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云南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建议从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强化协同、创新思路等方面发力,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健康问题的认识,强化家长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儿童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国家相关儿童健康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同时,侧重从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保护、体重控制、口腔健康、营养均衡、心理健康、性健康等重点问题上,指导家庭应持有的态度、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转变对视力、体重、口腔等问题“重治轻防”,对性健康避而不谈或“谈性色变”,对心理健康不重视等态度和观念,树立和强化家长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筑牢儿童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第二、加大投入,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弥合城乡和地区差距。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应加大资源供给力度。加大妇幼保健及产科、儿科在经费、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及时补充产儿科医师、助产士、护士等人员和相关检查治疗设备、药品器械等,增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儿保医护人员的能力建设和人才激励,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扎根农村和偏远地区。同时,扩大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覆盖面,全面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通过家长培训、环境改造等措施,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农村和偏远地区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步弥合儿童健康水平的城乡和地区差距。

  第三、强化协同,切实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增强工作成效。在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中,因儿童健康涉及到诸多方面、诸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多部门联动协同。目前,虽然很多文件是多部门联合出台,也建立了不少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变成了牵头部门独力实施,非牵头部门往往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知要求才会真抓实干,导致一些工作不能及时落到实处。儿童视力保护、体重控制、心理健康、性健康等问题需要教育、卫生、体育、市场监管、广播电视、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组织有效有序地联动协同,在切实履行好各部门和组织在儿童健康工作中的职责的基础上,还应在强化情况通报、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将多部门协同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推动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第四、创新思路,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在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在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中小学校设立学校社工站或驻校社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人才、专业优势,为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将心理健康和性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同时,依托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城乡社区儿童之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卫生室,针对儿童青少年、家长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性健康和家庭教育和服务,引导父母尽职尽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性健康问题。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 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社会学所 张宏文 撰文

来源/作者:云南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