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罗丹:从边疆生态文明的跨文化共享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时间:2023/9/14 9:09:32|点击数:

  

  罗 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和平性”列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一,“和平性”对我们深刻理解合作共赢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跨文化共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集中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共生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概括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这四个“重大转变”,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其中,“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的重要论述,为生态文明的跨文化共享、跨文化互鉴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的云南,其跨文化互鉴与共享的边疆生态文明体系,对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提炼边疆生态文明跨文化共享的典型特质。云南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最显著的36个热点区域之一,位于中国向南亚次大陆的延伸过渡地带。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其中11个县(市)与邻国城镇隔江(界)相望。与周边毗邻国家山脉相连、水脉相通、人脉相亲、物脉相关的典型特质,构成了云南边疆生态文明跨文化共享的重要基础。提炼和总结云南生态故事、生态方案、生态智慧的经验范式,有助于边疆生态文明更好地发挥出地方性凝聚力和地域性辐射力,也有助于国家对民族地区实现因地制宜的生态治理和创新指导。

  弘扬边疆生态文明跨文化共享的价值效能。要关注并大力弘扬云南边疆生态文明在地缘区位格局中,尤其在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世界话语中所能贡献的叙事效能和跨境影响力。一是文化交流和经验互鉴价值。云南的西南边疆生态安全屏障区位功能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叙事效能不断释放:从自发义务植树造林5.6万亩的“只此青绿”,到近年引发全球关注的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再到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等内容,都极具文化交流和经验互鉴价值。二是情感共鸣和同频共振价值。应注重云南“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国际传播效能,继续发掘能够引起广泛情感共鸣和同频共振的生态文明范例故事。在国际话语阵地上,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明观、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三是共识交叠和文明层累效能。应反思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合作背景下,云南如何开展边疆生态文明故事的传播效度,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生态文明的跨文化互鉴中积极形塑新时代和平文明观。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互鉴互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气韵和基本内核。以生态文明的跨文化共享为具体抓手,积极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文明新形态。一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积极形塑新型和平文明观。以和平为旨归的新时代文明观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基于交流互鉴的去“张力”化和促“共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在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更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效能释放不只体现于国内,更要体现在区域地缘跨文化共享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中。二是在跨文化交流互鉴中推进边疆生态文明的传承发展。边疆生态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生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赓续边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客观经验、可行路径;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持续加强生态文明的跨区域、跨文化交流和互鉴,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具体实践和有效经验的可见度、可感度、可信度,促成不同文化持有群体、不同文明受众群体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欣赏、互相鉴照、彼此信赖、“美美与共”的交互共享共存格局。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农耕民族共生观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19CMZ048)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