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胡庆忠、杨秀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加快构筑东西向陆联大通道

时间:2023/10/18 10:41:44|点击数:

  作者:胡庆忠、杨秀和(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10年发展,“一带一路”共建成果丰硕,共建国家不断增多,但“一带一路”建设在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发展上还存在相对不平衡的情况,比较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其中的短板。

  因此,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下,我们应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开辟新的贸易市场,探索打造一条“东起粤港澳,过两广经云南出境,连接缅孟直达印巴次大陆,西通地中海”的东西向陆联大通道,以畅通铁路、公路为基础,以推动沿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开展贸易为重点,从而形成“通道引领、产业辐射、贸易支撑”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欠发达的西南地区与市场庞大、人口众多、潜力巨大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与地区连接起来。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探索推进。

  一、设施联通,为共建孟中印缅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第一,坚持“求同存异、持中而行”的原则,积极开展中印两国的合作。第二,坚持“亲、诚、惠、容”的原则,助力缅甸经济发展,通过“熟悉缅情、了解缅企”策略,强化两国全面合作。第三,通过中印、中缅合作,带动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全面合作。第四,建议深化对“东西向陆联大通道”的认识和宣传,可将此作为国家间领导人互访与外交工作重要议题,使相关国家形成共识。第五,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委可探索组成相应工作机构,与缅甸、孟加拉、印度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东西向陆联大通道总体规划,并采取孟中印缅四国共同规划设计、共同投资建设、共同运营管理的“三共”方案,让四国参与到“东西向陆联大通道”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全过程中。同时,推动各国将“东西向陆联大通道”列为国家中远期重点建设项目,切实构架起一条“连起东西、带动世界”的通道,重振“蜀-身毒道”“博南山道”“交州古道”辉煌的历史。

  二、政策沟通,为共建孟中印缅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一,建立外交对话平台。借助现有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BRICS)等机制,强化四国高层对话平台建设,在原有孟中印缅区域合作论坛(BCIM)基础上,建立更高级别的四国合作对话机制,探索建立“孟中印缅四国元首会晤”机制。第二,孟中印缅四国可尽快探索签订三个协定,推动双方或多方贸易大发展。一是签署陆上通道建设协定。二是签署货物跨境运输协定,积极协调印度、孟加拉和缅甸给予第三国货物过境贸易、过境运输政策优惠,降低过境费率、减免押金等税费。三是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促成孟中印缅陆上贸易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推动孟中印缅四国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市场准入限制,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三,打造民间合作平台。引导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东西向陆联大通道”建设,推动四国联合制定民间组织参与大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各类论坛、贸易平台、进出口博览会上增设民间组织合作平台。

  三、贸易畅通,为共建孟中印缅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可在当前贸易基础上,一方面探索打造四个商贸中心。在昆明选址建设一个“孟中印缅商贸中心”,方便为正在或准备开展孟中印缅地区经贸业务的四国客商,提供专业化办公、经营、展示的场地;推动缅甸在内比都设立孟中印缅商贸中心,并将其作为中缅边交会的永久举办场地;支持孟加拉在其首都达卡,建设一个孟中印缅商贸中心,通过商贸促使中国企业及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在孟加拉投资设厂;推动印度在加尔各答建设孟中印缅商贸中心,为四国乃至更多国家的经济界、企业界、商业界乃至文化艺术界等方面的商务交流活动,提供一个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建设四大产业园区。第一,国家批准云南整合在昆明的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自由贸易区政策,打造孟中印缅产业园,采取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合作。第二,支持昆明打造孟中印缅四国文化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孟中印缅四国传统优秀文化以及中缅、中孟、中印友好交往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第三,建设孟中印缅路衍经济产业集群。在“东西向陆联大通道”的沿线布局交通建材、砂石料产业集群以及交通装备制造“新链条”、建设装配化桥梁产业集群。第四,发挥云南临沧区位优势,支持其以资源经济打基础、园区经济做载体、口岸经济强特色,把孟定清水河口岸建成铁路口岸,建成国际铁路内陆港;在临沧建设大型物流仓储分拨中心,打造我国西南重要的“西向贸易产城一体化示范区”。

来源/作者:光明网-学术频道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