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渝:推动云南区域国别研究提质增效
时间:2024/9/11 9:59:51|点击数:
方渝
区域国别学是我国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这一学科的设立,是对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的有效回应。云南省作为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主阵地,应着力发挥独有优势,提升区域国别研究质量,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推进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提供云南方案。
当前,云南区域国别研究存在几个方面的难题。研究力量分散,学科融合度不高,难以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研究定位不够清晰,学术联动有待加强,同质化研究现象突出;受起步更早的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影响,本土优势挖掘深度不够,特色研究发展受限。因此,云南区域国别研究提质增效还须进一步处理好广博与专精的矛盾、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学术与现实的关系。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涵养高质量人才发展生态。一是重点从对象国语言人才中培养发展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通过收集整理对象国的新闻报道、学术文献、调查访谈等一手资料,减少研究信息和研究结果的失真。在语言的加持下,根据个人兴趣培养跨学科人才,切忌博而不精,只追求广度而缺少深度。二是主要依托人才交流来实现学术能力的提升。通过论坛、研讨会、培训、竞赛、调研等形式,促进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才交流,在技能互补、思维碰撞中不断汲取知识与灵感,打破固有藩篱,提升学术能力。三是进行合理的人才配置,打造良性的人才循环生态。降低地区经济因素对人才配置的影响,培养扎根边疆的一线研究人才,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平衡南亚东南亚国别研究的人才队伍,避免出现重缅甸、印度、越南等国家,轻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偏科”人才现象。四是注重学术传承,培养未来接班人。实施“以老带新、代际传承”的人才接力计划,通过青年专项课题、研究实习计划、国际青年竞赛等,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成长成才机会。
构建横向、纵向、国际“三维”合力格局。一是加强云南省内各级研究机构、科研高校、政府机关之间的横向合力。明确自身的科研定位,发挥各自的领域优势,建立常态化三方交流机制,实现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促进政策、资金、平台等需求互通有无,使区域国别学的基础研究与政策咨询研究相辅相成、合力发展。二是完善中心城市与边境城市之间的纵向协同发展机制。由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边境城市,科研资源向边境城市梯度转移,促使边境城市发挥一线前沿的研究优势,提升云南区域国别研究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建立跨国跨界的联合研究平台。时刻与国际思维接轨,不断接触世界前沿,切忌闭门造车、故步自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研高校、智库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联合项目研究、联合人才培养等,加强双边跨国跨界的合作与交流。
坚持以现实为导向的学术学科发展逻辑。研究时代之题需要紧跟局势变化、时代变迁,服务国家战略,契合社会需求,实现供给适配。云南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更要以时代之问为主题,以现实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我们应将“开放”作为云南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时的主要导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云南的新使命,这就要求云南发展区域国别研究,既要重点研究“关键少数”国家,也要关注域内其他国家,以全观、整合、系统的视野开展研究。
立足本土,着眼世界,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的知识体系”强调自主性,在自身对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在云南区域国别研究体系的发展中,同样要立足本土,注重自主创新,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反映云南社会发展规律的本土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中,它指导我们科学地分析现象、揭示规律、预见趋势。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注重本土认知的构建,努力形成自身对南亚东南亚区域的理解与阐释。
[作者单位: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泰国研究所;本文系云南省委决策咨询课题《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云南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提质增效对策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