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泠泠、熊丽芬:那达慕大会的独特文化风采

时间:2023/12/18 17:02:58|点击数:

  

  那达慕大会上的女子舞龙队 戴英 摄

  杨泠泠 熊丽芬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摩崖石刻《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成为蒙古大汗时,为了加强各部族之间的凝聚力、检阅自己的部队和分配各部草场,于农历六月初四举行了“大忽力革台”(大聚会),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的前身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路标或界标),又名“鄂博”。祭敖包是蒙古族为了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而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元、明时期,那达慕大会祭祀活动后,要举行隆重的赛马、射箭、摔跤三项竞技活动,并成为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大会逐步由官方定期召集组织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之前均有发展,以苏木(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风采,是对外交流的盛会,是美妙的“敖包相会”。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南征落籍云南,蒙古族骑兵后裔历经“牧民—渔民—农民”转变,定居在杞麓湖畔的凤山下。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自1979年正式恢复那达慕大会之后,每年办一届,直至1996年开始改为每三年办一次,时间固定在12月13日—15日,持续3天。兴蒙乡的那达慕大会是云南蒙古族集民族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商品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盛会,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大会时节,居住在云南省内各地的蒙古族都会派代表参加,周围的汉族、彝族、回族、傣族等各民族同胞也有表演队参加活动。共同载歌载舞,唱蒙古族歌曲、跳蒙古族舞蹈;唱滇剧、耍龙灯、踩旱船、舞狮子;跳金凤凰舞、蚌壳舞。如今,兴蒙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团结,共享发展成果,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自娱自乐向经贸交流转型发展。兴蒙蒙古族乡的那达慕大会正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除保持赛马、射箭、摔跤三项传统比赛外,还增加了篝火晚会和其他具有竞赛性的趣味运动会,包括跳乐舞、摔跤、拔河比赛,还有文艺演出、物质交流等内容。其中,由下村、桃家嘴村、白阁中村3个代表队分别展演各具特色的舞蹈。“女子舞龙”是当地较为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桃家嘴村与中村各出两支舞龙队,互相对舞,精彩纷呈,还有下村白马、大王鞭、草墩舞等蒙古族舞蹈。那达慕大会成为了蒙古族人民展示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交流中,打造了亮丽的民族文化名片。

  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延伸发展。嘉庆十八年(1813年)立的石碑文记载:“自元朝以来,祖居中村,相传数百世矣,其营后山左右俱系民等祖茔山场”。又载“渔山何为而名也?忆自元时,旃姓莅任滇南,镇守曲陀,随从北人,寄居于此,志曰渔山,相传数世几百年矣”。由于极具差异的生活环境,祖国南北两地蒙古族人民的习俗有着较大变化。兴蒙乡多以河谷、平坝地区为主,蒙古族群众以捕鱼、耕田为主,成为农耕民族。他们将蒙古族传统节日中“男儿三艺”转变为文艺、体育、地会三种形式;以男子主导的体育竞技演变为女子为主的耍龙灯和划旱船比赛。兴蒙乡那达慕大会的各项活动中,除了继承内蒙古地区的传统外,还着重举办三圣宫的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悼念。在仪式期间,一改以往穿蒙古袍,顶碗、击盅、甩安代的形象,男性服饰由原来的蒙古袍改为对襟服,女性服饰为“三叠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人民与彝族、哈尼族同胞交流甚密,语言上形成了“喀卓语”蒙汉一体的独特语言,吃“喀卓宴”,艺术表现方面多有彝族文化符号,喜欢跳优美的烟盒舞、霸王鞭。

  元代至今,蒙古族人民经历从草原牧民到高原渔民、农民的沧桑变化,勤劳、纯朴的蒙古族人民在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无论语言、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还是音乐、舞蹈都具有独特的风韵。兴蒙乡每年派学生到内蒙古自治区学习蒙古语;内蒙古锡林格勒职业学院都会派老师到通海县兴蒙乡支教,教授蒙古语、蒙古音乐、舞蹈,拉马头琴,形成交流互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作者分别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民族传统节日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2BMZ025)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