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李雪:珍爱自然,守护好人类的生存之基

时间:2023/5/25 14:43:01|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核之一。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对自然之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日益深刻。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一、自然孕育了人类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来,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自然界相对于人是先存在的,人类自身及其创造过程、进化过程等皆来源于自然界,这一点不会随着发展的时间或程度等任何要素而改变,自然界具有独立存在、独立演化的客观实在性。只有先存在自然,才有可能存在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

  生命体在自然中孕育诞生。现代自然科学为我们开掘了一条了解生命起源的道路:地球上生命的进程,如同一棵枝蔓繁杂的大树,而所有演化至今的各式各样物种,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说明,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自然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出现之后,虽然通过劳动实践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巨大变化,但人类的生存发展始终需要依赖自然。自然为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前提。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与之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关系,并且基于自然这个唯一的“母体”,与自然万物都是亲密的“一家”。

  近年来,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对自然遗产保护、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通过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开放,自然遗址保护展示、自然密码科普教育,中国政府为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增进与自然的对话,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对于增强人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人类依赖自然生存

  人类从属于自然,人类的生产发展活动及其必然构成要素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存性是无法改变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一样离得开自然的庇护,从诞生到成长,让我们在这绿水青山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自然也以宽厚的胸襟供养着人类,从一个起点到一个更高的起点,让我们在这广袤天地中,旺族兴业,大展宏图!无论是生存繁衍、还是持续发展,自然都是人类的根基和后盾。

  人类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在由各种生态资源共同构筑的生态系统中,缺失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造成人类生存世界物质支撑的坍塌,离开了生态系统的支撑,人类连基本的生存和延续都无法进行,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同时,人类意识的产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都必须建基于物质世界之上,离开了物质世界,人类认识的对象就不复存在,自然也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生态意识的发展推动了具体实践。通过新时代十年来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化日益彰显。海南的热带雨林里的新物种不断被发现、新成员日益增多;四川若尔盖湿地生态大大改善,黑颈鹤种群数量2000多只,还引来了许多其他野生动物;内蒙古霍林河矿区通过六大修复治理工程,已实现恢复植被、维持生态平衡的良好效果;江苏盐城的条子泥湿地多措并举开展生态保护,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中华大地铺陈。与此同时,生态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愈加繁荣起来。《狼图腾》《自然笔记》等一批生态文学作品涌现,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优秀作品征文活动自2018年起逐年开展;《云南印象》《千里江山图》等一批优秀歌舞作品,将人类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融入在中小学课堂教育中的各类生态文明主题绘画活动、比赛组织,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种在少年儿童的心中。以行动促保护,以文化育新人,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三、维护生物多样和谐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更完整,物种和生态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就越好,生态系统才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将会被打破,由之带来的,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同时,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科研和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就地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迁地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进步。在这些努力下,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这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持续做好生态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踏上新征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展望未来,中国将始终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守护好人类的生存之基。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雪)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