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苏醒: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时间:2020/5/25 16:42:03|点击数: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用好云南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好革命精神,让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感悟革命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党性教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和志在必得的奋进姿态投身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有着极其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云南是一方红色沃土,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在这里战斗、生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革命精神、优良的革命传统、伟大的思想品德。它们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能够穿透历史,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当前,在云南这方红色沃土上,脱贫攻坚这项惠及亿万人民、举世无双、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更需要用好云南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凝聚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决战决胜的强大精神动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铸就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云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坚守理想信念,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优秀共产党人,有为了追寻理想,毅然放弃优渥生活,辞官别乡,远渡重洋,加入共产党的朱德;有心系祖国命运,以音乐作为武器,唤起大众觉醒的聂耳;有怀着崇高的革命信仰,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王德三烈士;有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放弃退休后颐养天年的安逸,二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植树造林,创造了荒山变绿洲奇迹的杨善洲,等等,他们书写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壮丽答卷,彰显着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本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决定的,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面对这场硬战,唯有以革命先辈和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投身火热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未脱贫人口、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破解发展瓶颈,补齐工作短板,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之宝和优良传统。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云南这片红色沃土先后孕育了以“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为核心内容的西南联大精神,以“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老山精神,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基本内涵的西畴精神,以“忠诚、为民、奉献、实干”为基本内涵的杨善洲精神等,这些都是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格,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意义。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在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更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和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工作状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经验。回顾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可以看到,在云南这方红色沃土上,发生许多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感人故事。有扎西会议期间红军与威信各族群众结下军民鱼水情,3000多名威信儿女主动加入红军队伍的故事;有长征到达禄劝县皎平渡口的中央红军3万多人靠6只木船,在37位船工历时7天7夜的奋力摆渡下,渡过了天险金沙江的故事;有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记录着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永远团结不变心、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传奇故事;有老县长高德荣始终心系独龙族群众,十年如一日扎根独龙江乡,带领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整族脱贫、一步跨千年的故事。这些感人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实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好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强大合力,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红色资源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要在研究阐释、合理开发、宣传教育、文旅融合等重点环节着力,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着力加强研究阐释。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宝贵的红色基因,只有加强研究阐释,既深入挖掘、全面展现红色基因,又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资源才会释放出更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更好助力脱贫攻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从历史背景、精神内容、时代价值等方面,进一步提炼、阐释云南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精髓要义,把云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根源挖掘好,把内涵阐释好,把规律揭示好,为推进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服务。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全省党校、党史、社科院和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红色文化研究力量,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建立联合攻关机制,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编撰读本、刊发文章等工作,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推出一批层次多元、品种多元、受众多元的精品力作,推动红色文化更加入脑入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着力推进合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改善硬件设施,着力提升开发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围绕云南红色文化资源题材开展文艺创作,在主题提炼、内容表达、形式呈现方面下功夫,打造一大批接地气、冒热气、鼓士气的红色经典文学、音乐、影视作品,更好地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批实时互动性强的红色文化融媒体聚合平台,开发一批有影响力的融媒体产品,更加鲜活直观的传播红色文化,更好地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文化素养。要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展示,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提升展陈水平,讲好红色故事,展示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百折不挠的光辉形象,激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着力深化宣传教育。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贫困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资源、组织建设资源和党风廉政建设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中,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筑牢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生动鲜活地讲好革命传统故事,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的历史启迪中坚定理想信念,从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脱贫攻坚一线冲在前、做实事、见成效。要积极适应农村群众信息获取方式的新变化,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运用好微信群、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有效推介展示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激励贫困群众,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着力推动文旅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近年来,云南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上下功夫,有效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科学编制全省红色旅游规划,挖掘整合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与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潜能,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业态,把红色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大革命遗址修缮提升、红色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力度,推广“党支部+企业+红色旅游+农户”的模式,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路线,策划推出一批保持红色底蕴、富有云南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和项目,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要借助云南享誉世界的“旅游天堂”的美好名声和品牌形象,加大对云南红色旅游特色品牌的培育、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升云南红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红色旅游产业成为带动云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 副研究员 苏醒)

来源/作者: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