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常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0/4/20 15:35:36|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开出的“药方子”,是解决好“怎么扶”,实现“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深度贫困地区摆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彻底拔掉了“穷根子”。随着今年上半年云南怒江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百日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清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尤为重要,要求我们聚焦重点、科学统揽、精准施策、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保持政策稳定,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完成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就要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和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作为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怒江州全面改善交通、供水、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公共服务条件。同时,以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为契机,抓住发展机遇、统揽全局,充分发挥怒江州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禀赋和优势,充分用好国家脱贫攻坚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和工作帮扶力量,加大对工业、农业、数字经济、能源、交通、水利、生态环保、旅游、房地产等九大领域的投资,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破解区域性贫困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云南省委、省政府滇西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要求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搬迁到县城和交通便利的乡镇及中心村,促进就近就地转移。目前,怒江州10万贫困群众基本实现搬迁入住,搬迁安置点有的分布在县城,有的在乡镇。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作为提升贫困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不断提高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当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的重要工作。要加强精准把控和分类管理。统筹实施脱贫帮扶政策,对分布在城乡各地的安置点实行精准分类和差异化管理,既要有统一,也要有区别,建立健全安置点社区治理工作体系,实现上下联动,提高治理效能。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实现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网格式管理服务,构建科学完备的适应贫困治理能力发展需要的创新管理模式。要加强感恩教育和扶贫扶志。通过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感恩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加大扶贫扶志扶智,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开展人口素质提升工程,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等“精神短板”问题。安置点管理机构要从一些“小事”“小的方面”入手,从培养“小的生活习惯”“小的生活技能”抓起,不断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关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业务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尽快适应新身份、新环境和新生活,彻底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要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及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精准监测和分析研判,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的风险防控,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将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推进安置点平安社区建设,建立健全防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定防控预案、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防止出现重大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扩大就业增收渠道,推进劳务输出组织化精准化

  贫困群众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这是短期内实现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怒江州对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采取了多种鼓励措施,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更是加大对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实现了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精准对接;积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重点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复产,推动扶贫重点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提升带贫能力。积极构建易地搬迁安置点“楼上生活、楼下工作”模式,创新劳务输出工作举措,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推进劳务输出精准化。要尽量做到劳务输出人员对劳务输入地适应性的精准匹配,增强劳务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加大劳务输出人员的输出力度,增加产业发展技术人员储备,发挥技术带动和人才助力作用。

  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绿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通过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为搬迁群众能致富提供有力支撑。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以木本油料、香料、中药材、高山优质杂粮、特色畜禽、特色果蔬、高山畜牧业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结合搬迁安置点建设布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升人居环境。要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劳务协作和消费扶贫,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通过产销对接推动产业带贫、就业脱贫,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贫困群众提供更稳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机会,进一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政策成果。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将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民生帮扶措施和提升乡村发展能力的常规性政策,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怒江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等。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组织力,实施“智慧党建”行动计划,构建“党组织(管委会)+乡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挂联帮扶人+行业部门+志愿服务队+建档立卡户”的搬迁安置点社区管理创新体系,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动员群众参与安置点社区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教育引导贫困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养文明新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乡村治理,持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加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有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常飞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