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赵梓衡:人才引擎驱动数字浪潮

时间:2024/9/13 17:00:36|点击数: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全面渗透到经济生活各领域,其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于2024年4月印发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围绕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推进数字人才育、引、留、用,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等六个重点项目,从产业、企业、高校等层面入手,规划未来数字人才的“成长地图”和培育体系,持续优化人才要素结构和发展环境,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一、数字化人才的新要求

  数字经济发展在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需求的同时,也对数字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术与创新能力

  在数字时代,人才需求的核心特征是对数字化技能、创新思维和技术融合能力的高度重视。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中人才竞争力的基础。

  首先是数字化技能。数字化技能是数字时代人才的基石。这不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熟练度,更涵盖了对高级软件工具的掌握,如数据分析软件、编程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云计算平台。此外,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是数字化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推动个人和组织在数字时代不断进步的动力,它要求人才能够跳出传统框架,采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还涉及对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的能力。人才需要具备跨界思考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最后是技术融合能力。技术融合能力体现了数字时代对跨学科整合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往往难以满足复杂问题解决的需求。技术融合能力要求人才能够理解并应用多个技术领域的知识,如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或者将金融知识与数据分析技术融合,以解决跨学科问题。

  这三种能力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数字时代人才模型。数字化技能为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创新思维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技术融合能力则促进了不同领域间的协同和创新。

  适应性与终身学习能力

  在数字时代,人才的核心能力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要素。

  首先是适应能力。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人才能够迅速适应新情况,这不仅包括对新工具和技术的快速掌握,还涉及对新工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适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能够灵活应对不确定性,从变化中寻找机遇,保持个人竞争力。其次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数字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一次性教育已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成为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要求个人持续更新知识库,掌握新技能,并能够自我驱动地进行学习和成长。最后是跨文化交流能力。数字化与全球化深度融合,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跨文化团队合作成为常态。人才需要具备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这要求人才不仅要有语言能力,更要有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建立信任和尊重。

  这三种能力的结合,构成了数字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适应能力使人才能够迅速应对外部变化,终身学习能力保证了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更新,而跨文化交流能力则促进了全球视野的形成和国际合作的深化。

  伦理与社会责任

  在数字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数据伦理意识成为人才必备的三大核心意识。

  网络安全意识是保障个人和组织数字资产安全的基础。数字时代,数据泄露、网络攻击和身份盗窃等安全威胁日益增多。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了解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防护措施。此外,网络安全意识也涉及对新兴安全技术的关注,如区块链、加密技术和网络安全协议等。

  社会责任意识是人才在数字时代行动的道德指南。随着数字技术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环境和他人产生的影响。这包括确保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可访问性和透明度,以及在设计和实施技术解决方案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社会责任意识还要求个人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决策。

  数据伦理意识是处理和分析数据时必须遵守的伦理准则。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成为常态。人才需要对数据的来源、使用和保护有清晰的认识,确保数据的合法获取和合理使用。数据伦理意识还包括对数据隐私的尊重,防止数据滥用和歧视性分析。此外,人才还应关注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算法偏见和误导性结果。

  在数字时代,网络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数据伦理意识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三大意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人才的伦理框架。

  二、数字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在数字时代,新的需求催生了对人才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新期待。关于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需与时代同步,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产才融合布局,拓宽引才聚才渠道

  聚焦于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拓展人才引进与汇聚的多元途径。紧密结合数字经济的产业发展,锁定数字经济的前沿领域及关键技术的核心问题,促进产业与人才的双向交流与深入合作,共同开拓产才融合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政策的激励机制,深入研究并制定针对数字经济产业领域的人才政策,为数字人才提供包括安家落户、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在内的全面支持,旨在汇聚能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新兴学科成长的顶尖人才。

  发挥项目在人才引进中的牵引作用,基于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的布局和产业图谱,聚焦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领军企业,绘制人才地图。利用招商工作站、专业机构、商会协会、校友会等“第三方”资源,协同推进投资吸引和人才智慧的引进。同时,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采用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周末专家”“银发教授”“候鸟型人才”等特殊人才队伍,强调人才的实际贡献而非所有权,重视人才的定期参与而非长期驻留。

  提档人才平台能级,厚植培才育才沃土

  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与科技人才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促进科技创新上有重要作用,必须构建一系列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这些平台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完善科技创新项目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挖掘数字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需要加强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和高校整合资源,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和数字经济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定单、定岗、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数字技术技能人才。

  促进人才交流,搭建人才平台。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创新创业大赛、人才沙龙等活动,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激发创新火花的平台,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思维的碰撞,也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迭代创新创业服务,培优爱才留才生态

  一是营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需要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关注人才所关心的关键环节,如人才评价、研发支持、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人才服务,实现跨领域协同、资源共享和智能化管理。通过打造综合性的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政务服务、创业孵化、人力资源、法律金融支持以及公共设施配套等,为数字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三是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坚持摒弃传统的“四唯”评价标准,同时建立新的评估标准,完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将薪酬、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和荣誉称号等多维度因素纳入评价体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用人单位评价、行业内部评价和市场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市场化评价,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   赵梓衡)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