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
时间:2020/5/13 15:10:02|点击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优秀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社会风气、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社会有一副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希望把家庭中良好的伦理价值和风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千百年来,人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教化与熏陶,自觉将家风通过各种教化方式渗透到家族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中。在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家风作为传承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规家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今天,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培育新时代良好家风,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是“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内容。
良好家风塑造健全人格。家庭是人类延续和传递文化、锤炼品行的家园。一个人从接受启蒙教育到成长成才,离不开父母和长辈的教化,离不开家风家教潜移默化的熏陶。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年幼时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如同天生的一样牢固。明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此生性之良也。知识开而习操其权,性失初矣。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其性耳。今日儒子转盼便皆长成,此日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应在子女年幼时就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谨慎地引导他们的行为习惯,否则一旦错过家庭德育的最佳时机,孩子养成不良习性之后再教育就悔之晚矣。家风的熏陶和濡染,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有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方式、人生价值取向。家庭的道德教化、人格熏陶,对于一个人德行修养和人格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家风涵养淳朴民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一个家庭的家风体现着各自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无数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就构成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浑则民风浊。家风所蕴含的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释放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古人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说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自身。倘若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那么他在社会上也必然能够忠信敦厚、尽职尽责、严格自律。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没规没矩、无情无义,这种人走向社会必然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危害社会。可见,家风是否仁厚纯朴,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同时还关乎社会的繁荣稳定,真正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汇聚社会好风气,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民风的清醇。
良好家风促进清廉政风。家庭既可能是幸福温馨的港湾,也可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庭不睦,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深渊。在现实生活中,从揭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经不起“枕边风”的蛊惑,最终踏上腐败之路。可见,家风淳正,泽被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以修身治家促进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家风来构建抵御腐败的屏障。事实上,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尤其是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当中,这无疑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和清廉政风的营造,进而有助于整个社会文明风尚的提升。
总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传承家风文化,实现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好家风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清廉政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新时代新乡村新风俗”研究专项课题之“培育云南良好家风家教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赵 娟 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