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俊: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时间:2023/11/23 10:38:25|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回答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在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增强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其一,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其动能明显减弱。其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供给体系,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有基础有能力实现内部可循环。其三,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因此,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量。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进而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未来五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
在准确把握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中,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主体、是主导、是基础,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延伸和拓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循环提供坚实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国内循环越顺畅,就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就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
国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而言亦不可或缺。今天,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功能作用看,国际循环能够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一方面,推动国内循环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学习和吸收全球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创新文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动力和活力,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在准确把握经济质与量的关系中,推动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推动形成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催生新的质变,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的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
量的合理增长是推动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诚然,经济没有“质”,“量”的增长不可持续;反之,如果经济离开了“量”,也就谈不上“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只有坚持稳中求进,保持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不断发展至更高水平,不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经济发展质和量的统一,要坚持辩证思维、统筹兼顾。既要重视量的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较快的规模、速度增长,以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为经济稳定运行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
在准确把握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中,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
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端看,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供给端看,优化供给要坚持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推动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在准确把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中,守住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与发展要同步推进,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能够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全面增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是我们从容应对风高浪急的深厚底气。新征程上,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就必须紧紧依靠发展。
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社会没有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什么发展也实现不了,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安全的基础不牢靠,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之所以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是源于我们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营造了有利于搞建设、抓发展的安全稳定环境。
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住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副院长 陈光俊)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