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吴晓明:以唯物史观引领三大体系建设

时间:2019/12/20 11:09:11|点击数:

  我们主要讨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关于这个主题,我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我的观点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时代提出的重大任务,它需要学术本身的决定性转折,也需要唯物史观的引领。

  学术体系建设是时代任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一项时代任务。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现在又提出“三大体系”的建设任务,这并不是仅仅在书斋里构想出来的,它首先与我们这个时代有关。我们正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转折, 因此提到新的历史方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向前追溯,大概是从1919 年前后,也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十月革命这个时代直至今天来考察、来测度的巨大变局。

  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包括“三大体系”,实际上是面临一个重大的时代任务,这个任务是对应于时代的转折被提出来的。怎样理解这个时代的转折?我们这一代人都了解20 世纪的最后十多年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在这个挫折之后,我们看到了福山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这部著作代表了当时一般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界的主要氛围,即认为马克思最终被送进了坟墓,《共产党宣言》的结论最终破产了。但是,过了30 年,我们可以对这样一个状况和转折作出历史性的判断,我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明确看到这个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或时代坐标。首先,它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前景——这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的叙事。其次,这个新的时代坐标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叙事。不仅如此,这个时代坐标还有第三个方面,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个关于世界历史的叙事。新的历史方位构成新的时代坐标,依循这样的坐标,我们才能对时代提出的任务有深入的把握。

  学术发展面临重要转折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如果对应于时代的伟大转折,那么在学术上,它也要经历一个转折。对于这个转折,我的基本看法是,它将从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当中摆脱出来,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绝对权力,开始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的学术也从总体上进入到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之中。这个学徒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它开展出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在对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要在特定的阶段摆脱学徒状态而开始获得自我主张。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达到真正的成熟,也须经历这样一个决定性的转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意味着文化结合的锻炼,意味着文化上容受性和自主性的统一,这种情形我们在历史上到处可以看到。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讲,古希腊人既有自己的传统,同时又面临着当时强势的和占优势的东方文化,正是经历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希腊人才获得了应有的活力,并且开创出他们胜利和繁荣的时代。关于这一点,尼采讲得更加清楚,他说:有一段时间,希腊人似乎要被外来的东方文化压垮了,当时的希腊宗教几乎就是各种东方宗教的一场混战,有巴比伦的、埃及的、吕底亚的、闪族的,可能还有印度的。但是,希腊人牢记了德尔菲神庙那句格言:“认识你自己”,所以,他们的文化终于没有成为机械性的或装饰性的文化。他们弄清楚自己真实的需要,整理好那堆外来的杂物,而没有长久地做东方的追随者。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经历学徒状态,但是,一种学术成熟的决定性的转折点,就是摆脱它的学徒状态并且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

  唯物史观蕴含学术原则

  唯物史观为什么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其学术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引领作用?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在思维方式上会导致哲学上称为“外在反思”的特点。外在反思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说的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不研究特定社会的实体性内容,只是把抽象原则强加到任何内容之上。唯物史观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学术摆脱外在反思,从而使学术能够深入社会生活的实体性内容之中。所以,唯物史观能成为学术建构最基本的立足点。马克思的理论包含着学术性很强的一个方面,并且这个方面是本质的。马克思不仅参加革命的实践,而且经常“退回书房”,对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说,科学的维度、学术研究的维度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说,晚年马克思为了使地租理论深化,不仅研究了美国和俄国的土地制度史,而且研究了原始社会,甚至还研究了土壤学和农艺学。列宁讲得更清楚,他说如果我们不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所以,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具有本质性的学术的方面,这个学术的方面需要特别加以强调。另一方面,需要同样强调的是,唯物史观在学术上的基础定向、根本任务就在于把握时代、切中现实。我们现在有些做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忘了这个根本点。唯物史观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至关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在强调学术的同时,要求学术能够把握时代和切中现实,这理应成为我们进行学术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唯物史观要作为一个出发点、作为一个启示性的原则起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此基础上要有众多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式能够产生并生动活跃地表现出来,而其中作为出发点和启示性的原则无非是切中现实这一根本要求。有些人觉得关注现实的人没有理论水平,或者不需要理论和学术,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所谓“现实”,和我们一般讲的“事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按照黑格尔的定义,现实是实存和本质的统一,是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按我的基本看法,直到黑格尔、马克思才真正提出了把握现实的要求,以往的哲学恐怕还完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本质的、必然性的东西或者实存中的本质、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不是通过知觉能够给予我们的,它需要深入的理论才能通达、才能把握。要想把握社会生活的实体性内容,就要深入到现实当中去,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是一个关乎根本的方面。

  总之,当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要摆脱它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中摆脱出来,从“书中得来”“纸上推演”的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学术中摆脱出来,从而真正深入到特定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的实体性内容中去。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不仅提出了最基本的学术原则,而且提出了最基本的学术任务。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才能够从根本上积极地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设。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