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
时间:2024/4/22 16:23:31|点击数:
生产力概念最早由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提出。魁奈在他的经济学研究中首次引入了“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将其与土地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强调土地的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生产力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斯密将生产力的概念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他在《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如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能够使工人专注于特定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使用,首见于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剖析了生产力的本质和作用,揭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他们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是人们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为人们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的能力。生产力要素与日常所讲的“生产要素”是一致的,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这些要素的更新和发展,如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更新,以及新生产要素的加入和发展,都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为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钥匙。马克思曾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科技创新驱动的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这种创新驱动的特性使得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活跃性和变革性。
首先,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AI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到机器视觉,AI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AI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行业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AI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物联网技术将各种物理设备和对象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交互和远程控制,进一步优化了生产流程。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其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方式等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能够更精确、高效地编辑生物体的基因,为农业、医学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又如,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纠缠性,可以实现比传统计算更高效、更快速的计算。虽然目前量子计算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未来有望在密码学、材料设计、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还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再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的商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娱乐、教育、医疗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不仅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化进程,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被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从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到工业物联网,物联网正在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生产力质态的升级与转变,而科技创新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所在。“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技术”作为技能形态的生产力,渗透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诸实体要素中,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其作用日益加大,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新质和决定性构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高效性和引领性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的生产方式,确实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转变不仅加速了生产流程,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其一,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自主完成复杂的生产任务。这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烦琐和误差,还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和精度。同时,物联网技术使得生产设备能够实时互联和共享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其二,创新的生产方式也对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操作和固定的生产线,而新质生产力则推动了生产方式的灵活化和个性化。通过柔性制造、定制化生产等方式,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减少库存积压和浪费,从而使生产效率更高效。其三,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生产组织的优化和协同。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企业能够实时掌握生产进度和资源使用情况,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了更加紧密和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这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使得新质生产力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们不仅提高了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还推动了整个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新质生产力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将更加明显。
新质生产力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实现资源的精细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利用。其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精准地收集和分析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等信息,从而指导企业更科学地进行资源配置。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使得资源配置更加贴近实际需求,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其二,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生产方式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它们都强调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然而,它们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柔性制造更侧重于生产线的灵活性和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数字化,而智能制造则更强调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其三,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关系,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协同合作,企业可以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减少风险,实现共赢。新质生产力使得资源在产业链中的流动更加顺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新质生产力作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生产力要素或形态,能够引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量的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这些岗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晋升机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人们的收入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例如智能化家居、数字化医疗等领域的创新,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采用线性经济的方式,即“开采—制造—消费—废弃”,这种方式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而新质生产力则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例如,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能源的回收和再生等,都是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新质生产力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措施等,新质生产力有效降低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融合性的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的逻辑进路,是一个深入且系统的过程,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融合性。融合性在这里指的是不同事物或元素之间相互结合、交融与融合的性质或特点。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这种交叉融合不仅带来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生产力的提升和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不同领域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得以突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它融合了各种先进科技,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实现了生产力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特征。这种融合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力的质的跃迁。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在产业之间的融合。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和深化,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跨界合作和创新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例如,互联网与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对于整体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协作更加紧密。这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打破产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和风险,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融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同时,它也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推广循环经济等方式,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将带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实现了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遵循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密切相关。生产方式的转变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反过来推动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样要求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方式、工艺和技术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变革。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原有的产业结构往往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落后产业将会因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而被淘汰。这些产业包括过度依赖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以及一些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产业。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从而被淘汰。而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具备先导性和支柱性,能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则有效支撑了中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抓手。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可能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所需要的人才短缺相对严重。新方向和新领域的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同时,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都属于智力密集型高技术产业,所需人才层次高,教育和科研门槛起点高,培养周期长。两种因素相互叠加,导致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短缺。这一状况将会导致一些拥有较高技能和资源的阶层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收益,而一些相对落后的阶层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这种差异将造成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引发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产关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是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世界经济、产业领域发生时代性变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制约因素的新要求,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范畴的新补充。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
(作者系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副主任、编审 谢雨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