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启迪世界
时间:2023/10/12 10:54:04|点击数:
作者:郭娜(乐投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TOU SPORT孟加拉国研究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不断深化,通过共推绿色发展、共享可持续民生和共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实现环境正义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榜样。其中,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地区合作、经济发展和提升地区民生福祉作出了贡献。
共推绿色发展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鼓励和支持共建国家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实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转移和创新。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全球资源的协调利用和绿色经济的共同发展,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例如,卡塔尔的绿色建筑项目——2022年世界杯决赛场所卢塞尔体育场,不仅能够为全球奉献绿茵场上的传奇,同时展示了在沙漠地区建造一座五星级环保建筑的奇迹。这座可容纳9万多观众的现代体育场,采用多项环保节能创新技术、使用可回收材料、比传统施工体育场节约了40%的淡水;巴基斯坦的绿色能源项目——卡洛特水电站,每年可提供约 32 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满足约500万人口用电需求,据估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0万吨。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项目,实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推动全球向更加低碳的未来迈进。
共享绿色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不仅追求经济增长,还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
首先,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包容性发展,关注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清洁空气、饮用水和健康环境,从而缩小社会不平等。
其次,共建“一带一路”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创造。共建国家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环保科技等绿色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增进人民的福祉。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共建国家提升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让更多人能够参与绿色经济的发展。
例如,由中工国际援建的孟加拉帕德玛水厂项目,为达卡市约300万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的地表饮用水,同时有效遏制了当地地下水过度开采所导致的地质危害问题。安哥拉的卡宾达供水项目大大改善该地区用水难的状况,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覆盖卡宾达省92%的人口,受益人口超过60万。中巴合作的清洁能源项目大力倡导属地化经营,提升当地人民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当地社区发展动能,据统计,卡洛特项目建设团队中,一半以上为巴基斯坦当地员工,在项目施工高峰时段,能够为当地提供近2300个就业岗位。中方公司还专门实施了“生计恢复计划”,免费为16岁以上的受影响移民提供理财知识培训以及电工、水管工、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中国积极支持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截至2023年初,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良性循环。绿色发展项目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福祉为中心,追求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实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强调多边合作和共赢理念,通过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绿色发展成果的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管理、污染治理等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方面积累了经验。共建国家可以分享经验、技术和最佳实践,共同解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绿色发展愿景,有效推动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从而不断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10年来,中国积极努力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还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此外,截至2023年初中国与31个共建国家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还倡议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同时推动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从而不断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倡导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能力水平,以及各国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实施环境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贡献。中国也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宣布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宣布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正经历着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关键地区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宣布设立的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示范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未来,中国将继续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推动低碳示范区建设,创新性设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丰富能力建设培训形式和内容,继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从而不断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优先意味着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项目实施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卡洛特水电站在建设前就制定了《生物多样性管理计划》,聘请鱼类专家进行了项目相关区域河段的鱼类调查,并严格制定了鱼类保护措施;在非洲几内亚湾,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专门打造了“海龟孕育中心”,截至项目完工累计放生海龟超1.7万只;在肯尼亚,全长约480公里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的蒙内铁路,专门设置了供野生动物迁徙通过的大桥,7米以上的桥洞高度就连长颈鹿也能从容地通过。2021年,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了具有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引领开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
来源/作者:光明网-学术频道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