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研究:世纪之交的回眸与前瞻
时间:2003/8/14 11:12:13|点击数: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江泽民十五大报告的主题。邓小平理论将以立国之本的无比威力,给中国社会主文现代化进程打上难以磨灭的烙印和标记;在世纪之交,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历程及趋向作一番回顾与展望.在理论和实践上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20年来邓小平
理论研究的历程
自80年代起,我国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热潮迭起,蔚为壮现。纵向观之,大体经历了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初步认同与肯定、邓小平理沦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研究的逐步展开、学术意文上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全而系统研究三个阶段,亦可称为起始、展开、深化三阶段。
1.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初步认同与肯定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历史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讲话和谈话,结束“文化大革命”,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开创新的历史的时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邓小平著作。1983年7月,《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久。又出版了,《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随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及增订本等一系列著作相继出版发行.这些著作有的被翻译成各种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在国内外广泛发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学界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渐趋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酝酿。邓小平当时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各项工作的整顿,为结束“文化大革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纳入现代化建设轨道,进行了艰苦拼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反复阐明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并提出了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改革开放的主张与设想,为全党普遍认同、肯定和接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邓小平的政治思维和理论思维最为成熟、最为辉煌的时期。从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这个理论已经形成主题。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研究的逐步展开
从党的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是邓小平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阶段。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论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确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以此为标志,进入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发行,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化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由此进入深化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万谈话为标志,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南方谈话表明,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经受住了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的严峻考验,并把这个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和由此而来的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应该说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大明确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的概念,确立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系统地论述了这个理论的科学意义和主要内容,规划了用这个理论来武装全党的任务。江泽民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号召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国理论界、学术界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积极响应,掀起了邓小平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热潮。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分别于1993、1994、1996年在上海。北京、北京召开的三次全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这三次研讨会,使我们对邓小平理沦的认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
为了适应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需要,各地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体。1994年中共中央又决定,在中央党校、国家教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组建5个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全国形成了一支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队伍。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调整充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确立了一批重点课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比较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3.在学术上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由党代表大会这一全党最高权力机构审议批准了党中央的建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报告完成了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以此作为起点和指针,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普遍展开.在此的后,宜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专业刊物与学会相继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业学术队伍不断扩大,有关的文章和著作,除部分宣传、阐释及教科书的以外,多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探索性,有啊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研究,也有对这一恢弘体系之理论如哲学、伦理、教育、文学、军事、经济等的深层探究,既有通过史式的透视、断代史式的剖析,也有就部分专题而展开的纵横结合的考察。诸多研究、探索和叙写邓小平理论的作品以各种体裁和载体纷纷面世,并获致众多读者。尤其值得重视得是,江泽民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江泽民的论述引发广大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思索和回顾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思想、政治实践。邓小平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主要表现为实践、理论与研究三者发展的统一性。邓小平理论产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这一理论又指导实践的发展,并且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邓小平理论研究正是贯穿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的辩证统一的历史进程之中,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中介。全党包括广大理论工作者,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其研究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素材。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所作的概括,凝聚着全党特别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邓小平理论研究由于有着正确的理论指导,紧贴改革开放20年来的伟大实践,因而充分发挥了对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导向。
二、邓小平理论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
邓小平理论研究,历经改革开放20年的风雨砥砺而终成一大专门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科学地界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念。从总体上完成了对邓小平理论的政治评价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正确评价和对其基本概念的科学界定得准确阐述,是邓小平理论研究和首要前提和基本性课题。邓小平理论研究开发之初。我国理论界郑必坚、龚育之、邢贲思、逄先知、石仲泉、李君如等人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努力。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就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含义及基本内容、邓小平理沦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来源,首次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与此相联系,江泽民还对邓小平理论给予高度的政治评价。正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现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地位,科学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和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上、理论上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研究进入学术探讨阶段以后,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概念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给予了科学的阐发:第一,充分肯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明确坚持那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四,明确强调,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要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当推十五大通过的政治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全面深刻地概括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构成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何为形成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正确地解决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基本问题”,而不是枝节问题,是解决“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就形成了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问题的实质,而不在于理论成果表达为怎样的具体形式。
尽管邓小平没有刻意建构一个理论体系,但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事实上已形成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个理论及其科学体系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立论依据的,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基本观点,并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对此,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给予了系统梳理与准确描述,尽管提法不同,但就总体而言,基本观点日趋一致,认为围绕理论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突破,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归根到底,又都是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展开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一个“新”的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第一次”,就是“新”。过去也回答过,但是不系统,有些还不正确,现在系统地正确地回答了,所以叫做“第一次”。诚然,这种回答还是初步的,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还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并进一步发展,这是邓小平事业继承者的历史职责。
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概括和阐释,得到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近年来,不断有论者探索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构成,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形成了一些特点,学界形成了某些既有共识又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的研究成果。学界一致认为:正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一样。邓小平关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形成丁一个新的科学体系。从对让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判定,到关于整个这一历史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中心任务的确定: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三步走”的宏伟蓝图的具体勾画,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战略方针的制定;从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的科学分析,到“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提出等等。可以说,在有关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巩固的一切重大问题上,这一理论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而且这种回答,同一切成功的理论一样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严格的一致性。研究者普遍认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中心支柱。理论界部分学者回顾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历程,认为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容先后作了七次概括:①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所作的基本总结;②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②党的十三大建构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邓小平理论和实践概括了十二条;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顶对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概括;⑥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概括为九条;⑦党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研究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有着严谨的内在结构,它不是孤立的、无序的,而是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强烈的内在联系性的。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大致有三种划分:
一是二层次说。第一层次主要回答和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层次主要回答和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基础,第二层次以第一层次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构成了整个理论的主体结构。
二是三层次说。第二层次为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问题,这是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第二层次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这是理论体系的主体骨架,即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一国两制”。这三个层次统一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
三是于系统说。认为邓小平理沦体系由三个于系统构成,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关键.此外,还有人根据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形成和扩展的历史轨迹及其丰富内涵、理论价值与实践效用等内容,按理论根源、理论原理、策略原理、方法原则、理论特色框架构建邓小平理论体系.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争鸣与探讨,既是邓小平理论研究日趋深入的表证和成果,更是这一工作进一步展开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3.对邓小平理论有关重要问题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深入探究,拓宽了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社会条件、内在因素的认识.(2)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3)对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属性的探索。理论界主张,邓小平理论属于一种实践性理论,是一种行动纲领理论。它是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4)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了系统的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最集中、最深刻的表现,又是邓小平理论成效的标志。十五大总结了十三大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和新鲜经验,从各方项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前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认识更清醒、更明确了。(5)对邓小平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日益深入。在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现理论中,加快经济发展是关键。研究者结合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使这一方面的探讨具有了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此外,理论界对邓小平的哲学、政治(党建)、法律、教育、科技、文艺思想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凡此种种,足以表明我国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邓小平理论”,事实上已经创立了起来. 三、对邓小平理论研究趋势的前瞻 21世纪,邓小平理论研究将成为我国理论界、学界的重要领域。这里就其大的研究趋势和重要内容做出若干前瞻性的分析。
1.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综合性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
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主要限于对邓小平理论的各个专题做分别描述,至于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综合性以至其对中国让会全方位立体化的积极作用与深刻影响,虽有不少论著论及,但全貌有待继续深入探究。
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邓小平理论本身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包括基础性问题、应用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最重要的,依然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学习,人们对此的认识有很大提高,但迄今仍有许多人反映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持别是联系周围的现实问题,很难说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在哪里。何以至此?原因之一是邓小平并没有直接给社会主义下一个定义;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实中人们的直观感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而对现有的理论说明不易认同.在今后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中,急需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以及两者的关系,其二,要解决人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问题.高举旗帜不能光靠舆沦宣传,关键是全党的认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对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应该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其三,更重要的是,对邓小平理论还要继续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发展。
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把党建设好,21世纪的中国理论界在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2.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将成为理论界一大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研究一般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概括、分析、论述邓小平经济思想;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将会有些学者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去概括、分析邓小平经济思想,给读者以新的视野。邓小平经济思想不是纯学术理沦,而是运用型经济理沦,它是指导我国当代经济建设唯一正确的理沦。在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发展观中,不只就经济问题而论经济发展,也不只就中国的经济问题而论经济发展,而是站在解决中国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命运和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经济发展问题.邓小平经济思想在不同阶段的阐述与发表,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变革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大势.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关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独创性理论体系.对此,今后应当深入研究其内涵,不仅不能只做抽象的了解,也不应停留在整体性认识上,而应深入其本质,深入其相互联系的各个层面,把握其本质周性的总和.要注重对当代中国历史持点的研究,充分揭示“中国特色”的真谛,要正确把握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着力于揭示历史发展与思想进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揭示邓小平经济思想是怎样随着建没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又是如何指导这一实践不断深入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
3.对邓小平理论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构想的探索与评折,必然为理论界所关注
邓小平理论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想是:第一,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是一种“后发式现代化” 的道路,第二,是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并存发展、动态衔接的历史过程,第三,是以农业为根本,以教育和科学为关键的,有重点地加快发展的经济现代化战略;第四,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五,是一个在东方文化背景和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实现的现代化。邓小平理论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想,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昌盛及社会与人的全面变革与发展的宏大体系,对于跨世纪后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后,理论界将会对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中国现代化的价位取向、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运用社会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评价,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叶确立起来,从而最终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4.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将成为学界的热门课题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的真正兴起是党的十二大以后;党的十二大以来,对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沦的比较研究,已经突破在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纵向考察的思路。表现出了全方位比较研究的趋向;党的十五大科学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这就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沦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必将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可以预想,今后学界不仅会明确地在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题目下做文章,而且会使这种比较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法律乃至个性各个层面(包括理论体系构成、生平活动、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甚至生活习惯),自觉地进行这种比较,不少历史之迷将会得到正确的解答,取得的成果较之现在将更加丰硕。
5.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贡献的研究,必将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邓小平职沦,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一重要论断正确地阐述了我们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应当看到,邓小平从战略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方向,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新贡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面对两个根本性转变、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情况下实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现阶段中国实际和国际形势新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这种马克思主义革命学风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必须运用历史、理论和现实辩证统一的方法,大力展开对作为邓小平理论新发展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贡献的研究,这对于领悟邓小平理论的真谛,从而科学揭示邓小平理论对我们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改革伟大时代的深远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未来21世纪的邓小平理论研究。要在上述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做出重大变革与积极改进。因此,要尽力拓宽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在维护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移易的精神支柱这一历史地位的前提下,应当积松地把邓小平当作杰出的历史人物来对待,把邓小平理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以自由和宽松的学术心态开展研究工作.唯此,才能真正对邓小平的生平与思想获得更接近本来面目“原生态”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推动邓小平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来源/作者: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