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哈尼族祖先曾经在宽阔富饶的“诺玛阿美”长期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诺玛阿美又平又宽/抬眼四望见不着边/一处的山也没有这里的青/一处的水也没有这里的甜/鲜嫩的茅草象小树一样高/彩霞般的鲜花杂在中间/一窝窝野猪野牛来来去去/一群群竹鼠猴子吵闹游玩/野鸡野鸭走来和家鸡家鸭亲热/麂子马鹿走来和黄牛骡马撒欢。”这个美丽富饶的哈尼族祖先居住地大概就是今天四川省西南安宁河岸地区,包括越西、冕宁、西昌、德昌、会理等地区。他们曾经在这片肥沃的江边草原上游牧,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


采茶的哈尼妇女  赵德文摄影
 

  这样安逸温馨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过了一代又一代,终于引来了异族的嫉妒,再加上疾病和物质财富的日渐匮乏,哈尼族不得不携老带幼,背负着绵薄的物质与沉重的精神行囊,举族往南迁徙。这是怎样的一种内心疼痛和民族灾难啊。“走吧,亲亲的女人/草结烧掉/来年还会转青/房子倒掉/石脚还会在地上/大山不会变心/平坝不会变肠/只要哈尼没有死光/总有一天会回到诺玛河旁!”


哈尼妇女装扮  赵德文摄影
 

  直到现在,在哈尼族生活的广大地区,“每逢为正常死亡的高龄男女举行葬礼时,总要宰杀数头甚至数十头牛羊以祭奠,表示向回归故土的祖灵赠送礼品;各地亲属也要牵羊前来祭奠。在哈尼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为死者宰杀牛羊比宰杀其他任何稀世动物要尊贵得多。与此同时,丧家请‘贝玛’(巫师)为死者吟诵送魂经,直至将死者幽灵送到哈尼族祖先发祥地——‘诺玛阿美’为止。直接袒露了哈尼族历代后人崇尚、铭记祖先在北方的游牧生活的心理意向。”


哈尼民间文艺表演  赵德文摄影
 

  哈尼族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无数次的艰难困苦,他们以坚毅的勇气和若愚的智慧,背负着物质与精神的沉重行囊,逐渐由北向南跋涉迁徙。这一切历程当然还不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更不是旅游式的走马观花。

  哈尼族从“诺玛阿美” 逐渐南迁后经“谷哈”分路南下居于各地。“从哈尼族历史及其由北向南迁徙的路线来分析,公元前3世纪,和夷所居住的今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所源出的连三海周围,或大渡河与金沙江交汇的地区,可能是哈尼族传说中‘诺玛阿美’发源地。后居于此地带的和泥、哈尼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的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昆明一带,再往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地区;一条自滇西北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又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新平(西部)、镇沅、景谷和建水、石屏、蒙自,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哈尼族祭竜  赵德文摄影
 

  从社会发展形态来看,哈尼族应该是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哈尼族可能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到公元7、8世纪间,居住在六诏山区的和蛮和哀牢山区的和泥(即哈尼族的先民)处于南诏奴隶制政权的统治下。“公元10世纪中叶,哀牢山因远、思陀、溪处、落恐和六诏山维摩、强现、王弄各部和泥,连同滇南、滇东、滇北等共‘三十七部蛮’,成为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的主力,会盟于滇东石城(曲靖),然后举兵西向,直驱洱海,于公元937年摧毁了杨氏‘大义宁国’的最后一个奴隶制政权,在云南建立了大理段氏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包括和泥在内的‘三十七部蛮’,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功得大理国段氏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

  生活在哀牢山区因远、思陀、溪处、落恐各部和泥,从公元10世纪中叶进入封建领主社会。“其中因远部为最大,自称‘罗磐国’,最高领主称‘罗磐主’。”这是“元朝以前相当于一个州的部落名称,泛指以元江坝为中心,包括红河南岸、‘元江’以西哈尼族聚居的部分地区,也就是元朝初期由元王朝改名改制的元江万户府地。因而,以元江坝为主的元江地的原始名就叫‘罗磐甸’。”在元初,以“和泥”为主体的“罗磐甸”,拥有足以左右滇南、滇西南诸部族酋长的雄厚的军事实力。


栽秧季节  赵德文摄影
 

  流传于现在元江县羊街乡、那诺乡及因远镇清水河一带的哈尼族迁徙古歌《迁徙歌》这样唱道:“阿波仰者是创业的祖先/阿波仰者是迁徙的领路人/他带领诚朴的哈尼人呵/去寻觅好山好水处生存//哈尼人第六次安家的时候/把家安在炎热的元江坝/这里有优异的自然条件/栽一年的庄稼够吃两年//元江坝是块富饶的土地/比以前安家的地方更安逸/仰者决定在这里繁衍生息/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元江坝虽然气候炎热/丰富的物产使哈尼人日子甜美/好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元江坝成了哈尼人的乐园。”

  哈尼族在漫长的由北到南迁徙的历史过程中,来到元江(哈沙密查)曾经建立了强大的“罗磐甸”,在肥沃热土地上繁衍生息下来,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哈尼族在元江这片热土地上辛勤耕耘,奋发进取,创造着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