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无量山的延绵群山间,哈尼土掌房被世人誉为“大山里的城堡”,十多年来,我行走于哈尼族村村寨寨的土掌房里,喝着酽酽的土锅茶和自酿的苞谷酒,象乖巧的幼儿一样聆听摩批和老者口中叙述的关于这个民族的久远故事。
冬暖夏凉的土掌房
土掌房的热闹欢快,土掌房的宁静详和,土掌房的泥香虫鸣,使得我心神荡漾,象襁褓中的孱弱生命,在“山林间的温暖居所——哈尼土掌房”里享受到了礼待和温暖。哈尼村寨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环境良好。很好体现了哈尼族对村寨的选址布局和对地形地貌的选择,体现了哈尼族对工程地质的经验总结。
哈尼山寨的每个日子都在祥和的朴实中孕育着最质朴而真实的快乐,在土掌房的平阔屋顶上,伢迷伢约们的游嬉和歌唱,给村寨增添了许多天真的幸福。
“车阿迷车/车车果的/的的果些/些些利乐/乐乐哈和/和哈拉呀摆/切格切玛背/玛扎阿沙哈洛/哈洛烘托阿玛/巴哈斯依纵车/阿背腊尼助车/重爬塔阿剑重/重旧塔阿哈木给/哈呀玛来补弟窝拉/哈玛玛来曼龙窝拉/同提嘎忆哈杜大丫背/的翁打拉哈洛弄摆背背/洛妹妹玛切洛比比玛切色求哦拉/怒求哦拉/切求车/切玛吧阿木播呀把/播呀纵/阿翁播阿把呀拾。”
在哈尼土掌房的平台上,《阿迷车》的弦律是古朴山寨最纯粹欢快的歌音,伢迷伢约们舒展的舞姿是白鹇鸟翩跹的靓丽身影。不管是傍晚日薄西山时分,或是明月朗照的清凉夜晚,哈尼土掌房都没有寂寞的闲遐,都沉浸在一种歌与舞的跳荡音律之中,都有清洁的哈尼娃在其乐融融中随着节奏甩动着手脚。
墨江县境内的哈尼村寨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哈尼山水景观。土掌房民居集中布局在半山坡上,犹如一座被河谷、梯田环抱的“金色城堡”。
哈尼人传统的“聚落空间”是自然山地环境与独特生产居住方式密切融合的产物。哈尼村寨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沿山地等高线分布,构成了沿海拔高度垂直分布的完整空间要素系统。这一系统纵向可分为3个子系统,即寨头——森林生态子系统,寨中——村寨生活子系统,寨下——梯田生产子系统,3个子系统相互依存,构成那哈乡哈尼山寨的“山地垂直循环的人居环境——农业生态文化”的复合系统。
寨头——森林生态子系统。
哈尼村寨山顶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分为竜林和风景林等。保持良好的森林系统是村寨、梯田能够存在的前提,也是整个山地垂直循环人居环境系统中最敏感的部分。竜林是哈尼族聚落内最神圣且受到严格保护的区域之一,被哈尼族豪尼人视为神灵的住所。哈尼人依托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仰,如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并由此衍生出以竜林为核心的祭竜体系和祭祀文化。外围的风景林包围着竜林,具有防火、防风、界线、景观等多重作用,是村寨之间的分界与屏障。
森林可以涵养水份,为村寨提供水源。在雨季时截留并吸收雨水,降低地表径流的瞬时流量,减少水土流失,稳固下方水土;旱季时释放地下涵养水分,使地下水在下行的过程中从地面涌出,维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运行。
譬如那哈乡勐嘎寨子,百余户土掌房顺山势建造,村民们依托村寨的垂直循环体系,因势利导,建设完善的灌溉渠网覆盖寨子下方的所有梯田,从而保证整个垂直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森林还是哈尼村寨的物质资源库,村寨绝大多数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和材料,比如取火用的柴禾,建房用的木材、茅草,生活用的藤编材料都产自林中。
寨中——村寨生活子系统。
哈尼村寨主要由寨门、院落住宅、菜地等组成,其中还包括历代哈尼人家生产生活所保留和遗存的各类历史环境要素,如:竜林、水渠、古树等。
那哈乡勐嘎、从龙、益的等村寨至今仍然保存着完整的街巷空间体系,街巷呈纵横交错空间布局,村寨肌理空间长度、尺度适宜,建筑空间环境传统、古朴。哈尼村寨在建寨之初于东西两侧各修建一座寨门,寨门被赋予了高度的庄严性和神圣感。传统意义上,哈尼人认为生活于寨门之内,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和族人的帮助,因此所有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都不能建在超出寨门的范围以外。而鬼魅则游荡于寨门外箐沟阴暗冷湿处。
传统村寨要保护好村寨整体的历史环境和风貌,从对历史建筑和其他建筑单体的保护转向对历史环境整体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环境的保护要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既包括各种类型的物质空间环境,也涵盖丰富的社会人文环境。物质空间环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历史景观的灵魂。
寨下——梯田生产子系统。
勐嘎村寨西、南二面都开垦有依托寨子的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精神的象征,折射出哈尼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信仰以及朴素的哲学思想,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是哈尼人利用独特的地理空间和气候条件创造的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
“木刻分水”民约:哈尼人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形成了“木刻分水”的村规民约。哈尼人将河溪水引入梯田中,通过完整的灌溉渠系分配到各家梯田。田主依照各自的梯田面积友好协商并拟定彼此的用水量,按照沟渠流经的先后,在水沟与水田的入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刻定对应的水量位置,将水按比例分流至不同的梯田。
勐嘎寨子哈尼人还有利用稻田养鱼、养鸭的传统,阳春三月,栽过稻秧之后,农家把鱼苗投入梯田,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稻丰鱼肥。在稻田放养雏鸭,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以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粪便作肥料,对有机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稻田里面放养鱼苗、鸭子,形成“稻田养鱼,稻鸭共栖”的良序循环,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梯田系统充当了整个山寨聚落系统的“生态净化器”,并利用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提供农副产品,确保自给自足的物质循环。顺应山势修建的梯田能够有效截留径流带来的腐殖质,保水、保土和保肥作用极为明显。同时,流经村寨的溪水,携带了大量的生活废弃物,被寨脚的梯田层层过滤和吸收,在生产利用的基础上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勐嘎寨子具有悠久的建寨历史,聚落形态传承哈尼族典型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布局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勐嘎寨多元多彩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以村寨为载体的聚落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以梯田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土掌房为特色的建筑文化、以竜林为信仰的祭祀文化以及其他与手工艺制作、服饰、饮食等相关的文化形态。
哈尼民居土掌房
勐嘎寨子民居都为土掌房建筑。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一房一耳”式建筑是村寨建筑文化演变的表征。
土掌房是勐嘎寨子民居的主体。村寨中的土掌房层高通常为2.5米左右,层高较低,有利于保持室温,达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其空间布局合理,一般由正房、廊厦、厢房和牲厩组成。正房面阔10—15米,进深8—12米,高5—6米,横向三开间,上下两层,建筑为土木结构,多以当地的株栗树、松木等为主要建材。
阁楼为粮食储藏室,土掌房平屋顶作为晒台,为农家提供了主要的活动空间和晾晒粮食的场地。屋顶上层为保暖覆上厚厚的砂土层,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局部已干裂、长草,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晃动、松散,这也是所有土掌房现存的最大安全隐患。建筑特点体现为:
一房一耳式建筑。这类建筑在勐嘎、从龙、益的寨子所占比例较小,是在原土掌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建筑在传统土掌房的空间布局上增加了厨房和卧室的功能,提高了内部空间的利用,扩大并改善了院落空间,内外兼“修”,从而提升了整体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品质。
哈尼土掌房整栋建筑方正规整,设计精巧,正楼、厢房、门楼等,中间为采光天井,院坝两侧均设置通达二层的楼梯,二楼房间阁阁相通,尽头留有楼门通向晒台,保留了哈尼族传统的休闲空间——晒台,这是哈尼人家平日休息、晒谷的好场所。
根据民俗研究人员调查,勐嘎、从龙、益的寨子现状质量好的建筑多为近几年新建建筑和公共建筑,部分风貌协调、结构安全完整的早期建筑也列为质量好的建筑;质量一般的建筑占主体,此类建筑主体结构稳固,但内部环境和外墙等建筑元素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多为建国初期至70年代的民居建筑;质量差的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年久失修,结构破损,应及时进行修缮和加固;危房所占比例较小,建筑主体结构严重受损、外墙倒塌的建筑列为危房,此类建筑包括了部分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现仅存部分构架或立面,其风貌与整体建筑风貌相差较大。
勐嘎、从龙、益的寨子民居建筑群完整地反应了哈尼族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具有极高的美学、科研价值;除此之外,村寨也传承和发扬了其独特的祭祀、歌舞、手工技艺、民间文学、饮食、服饰等民俗文化。人文符号深深地烙印在这块哈尼人繁衍生息的土地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复合发展成为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吸引点和新思路。
“山林间的温暖居所”——哈尼土掌房,在无边的夜幕中,在朗月的照映下,安祥地静卧在大山的皱襞里,在山风的温情抚摸下,激情荡漾地舒展着她的肢体,让哈尼人在她的怀抱里幸福地生活,一代代地演绎着祖先传下的传统。
哈尼土掌房,这一座座静卧在“山林间的温暖居所”——哈尼土掌房,是哈尼族灵魂汇聚的栖息之所,是血脉流淌的命运之泉,是哈尼族生生不息传承繁衍的生命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