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敬老尊老的传统道德,特别是在三代四代同堂的哈尼族家庭里,敬老尊老的传统道德更能够淳朴地体现出来。


家庭妇女准备祭祖
 

  哈尼族敬老尊老的传统道德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在哈尼族人民中有《祭母》这样悲情动容的传说故事在流传。

  在哈尼族生活的地方,都流传着《祭母》这个令人动容警世的故事。因为《祭母》传说蕴涵了深刻的教喻哲理,世代的哈尼族把《祭母》作为教育后代的启蒙“教科书”。在田间地脚,家庭寨头,火塘边上,都能听到哈尼老人婉转的讲述。甚至在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纠纷时,调节者也要讲述这个《祭母》故事,借此教育哈尼族年轻一代要尊老敬老。


门楣的辟邪物
 

  哈尼族家庭里年长的老人过世以后,都有“背魂”的传统习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备下重礼敬供酒茶饭菜,痛心疾首地哭唱,倾诉老人生前的恩德。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供奉木头人演变成编制蔑箩盒,在盒内插入尖刀草代替,摩匹把亡魂请进蔑箩盒里,供奉在神龛上。直到现在,这样的风俗在哈尼族寨子还随处可见。《祭母》反映了哈尼族古老的道德观念,是哈尼族人民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源泉之一。

  哈尼族的祖先崇拜,在很多志书里有丰富的记载。《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载:哈尼族对祖先十分崇拜,很多哈尼族家庭在堂屋的供桌上或墙上置有象征祖先的器物。所置器物哈尼族的碧约支系称“敖皮萨卡”,豪尼支系称“敖皮住号”或“阿布祷垛”。每天上午下午开饭或逢年过节,先敬祭祖先求其保佑家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后,活人方可用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阿培阿波”,哈尼语原意为祖先、阿爷。这里指历代的祖先的神灵。哈尼族宗教认为,留下儿女子孙的老人去世后,经过举行正式的丧礼活动,其灵魂变成自家的祖先神。祖先神的居住地有三处,一是坟墓中,通常说的阴间地方;二是天上称为“耶罗合”的地方;三是家中祖先神位上。祖先神能福佑自家的后辈子孙,但若子孙对祖先神不尊,祭祀不周,也会加害于后人,以示惩罚。


献给祖先的祭品
 

  从不同的哈尼族居住地方的志书、辞典等书籍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哈尼族《祭母》故事中演化而来的祖先崇拜习俗,是哈尼族的重要信仰之一。无论是哈尼族哪一个支系的人,都有一个从古到今的祖先宗谱,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流传。他们崇拜民族共同的始祖,更崇敬各支较近的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神灵永在。哈尼族的家中虽无祖先偶像可拜,但家家设有祖先神灵居住和享祭的地方,哈尼族称“阿培候勾”。“阿培候勾”的多少,各地有所不同。设在堂屋右角上的,是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用的;设在堂屋右边的,是用来祭祀外祖先即母亲家祖先用的。

  哈尼族的祖先崇拜,较集中地体现在平时家庭的祭祖活动中。凡过年节、婚姻、生育、取名、新房落成等都必须向“阿培候勾”进行祭献。他们认为祖先与家人有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会经常回来在“阿培候勾”地方,享受儿孙的祭奉。

  哈尼族整个社会历来注重传统美德教育,家庭中对其子女的尊老敬老教育也是非常良好的。这从哈尼族《祭母》故事中对母亲的祭献演绎而来的道德伦理非常明显。当然,故事只是传统美德演绎的母本基础,更主要哈尼族的传统美德是在其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哈尼族传统道德的产生与其《祭母》传说有着密切的思想联系。


祖先魂归处:熬皮萨咔腊
 

  哈尼族老人处处受到尊重,平时在家里总能享受最好的食物,吃饭时老人坐上席,晚辈坐在两旁或下方,还要格外煮出小土锅软饭让老人吃。哈尼族老人在社会活动中也有极高的地位和威望。在哈尼族社会,尊老敬老自成传统,世代相传。

  由此可见,在哈尼族传统道德礼仪中,从《祭母》传说故事演绎而出的敬老道德规范,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哈尼人的心中,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实践和遵行的传统美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哈尼族人民在长期艰难困苦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也在文化中积淀了具有哈尼族特色的传统道德,并使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祭母》这样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哈尼人口头上的传说故事中,拥有智慧和富于创新的哈尼族人民,使其质朴的道德传统注入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睦,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