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那么,制约城乡统筹的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一瓶颈?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保山市社科联与保山市烟草公司从2006年开始,就保山市烟草公司在保山烟区的投入(资金、管理、文化),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撰写了近10万字的课题报告,以此为基础形成以下咨询报告:
一、基础设施滞后是阻碍城乡统筹的主要瓶颈
础设施滞后是阻碍城乡统筹的主要瓶颈之一,但基础设施如何制约和影响城乡统筹,这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认识不深。
首先,基础设施滞后影响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滞后的基础设施导致中国大部分的山区农村劳动力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农村土地,要么被撂荒,要么仅维持着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且是依靠一个不稳定群体(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兼业群体)和一个脆弱的群体(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作为支撑,这将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的劳动力、农产品及其他资源快捷进入市场,更重要的是制约了社会资源在农村与大市场之间自由流动,特别是制约了现代化耕作技术设备进入田间地头,从而使农民无法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山区农村难以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可能发生真正改变,这样不仅不能吸引市场上优秀的劳动力或经营人才进入农村,而且村里自己的优秀劳动力也留不住。农业在国家层面是基础产业,而在今天的劳动力则是一种兼职,农村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被“城市化”(即“空壳村”)。
再次,基础设施滞后影响国家的产业基础。如果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缺乏真正的产业工人,没有职业农民,那么,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不得不在一产、二产、三产之间游走。对于他们而言,没有真正的职业或专业可言,由于从业时间不稳定,职业技能缺乏积累和提升的基础,从而制约了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着我国产业基础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国家历来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资金零散、渠道分化,效果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科学化,不仅能为国家节约投资,还能提高工程的社会效益。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加以统筹,做到区域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功能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做到一个规划,一次建设,几十年管用。同时,农村的地质地貌、村落布局各不相同,对农村的道路、沟渠、电网的规划设计应加强指导,评审论证也要科学严谨,不能纸上谈兵。
其次,国家主导,社会参与。在科学的规划确定以后,可以形成由国家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农业是粮食的产业载体,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着粮食生产,而且影响着国家第二、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战略性的,也是导向性的;土地已经成为稀缺资源,涉农企业对原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该作为政府的准入条件;同时,涉农企业对原料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提高基地劳动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并以整体性的特许经营或增值部分权益转让等形式获取回报。
再次,建设和管理相结合。重建设轻管理,是农业基础设施非常突出的问题,很多项目在争取时全力以赴,到手后却万事大吉,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维护更是无人问津。这也是国家多年的投入,难以形成有效累加的主要原因。广大基层群众在具体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办法,保山市烟草公司对烟区的投入,不仅在投资管理上有许多创新,而且在设施的后续使用和维护方面都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应该大力推广,指导实践。当然,基层政府是辖区内各种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第一责任主体,负有最基本的责任。
(省社科院保山分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