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话语:2018年10月,第六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200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之后,分别在河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届研讨会。显然,这前五届的环境社会学研讨会都是在东部地区召开的。西安环境社会学会议的召开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西部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近年来西部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西部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以及人口、民族和发展的独特性,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在建构“西部社会学”。西部地区地理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生计多样性、社会和文化多样性,是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极其难得的学术富矿。就经验研究而言,东部地区因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而引发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西部特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生态退化、污染迁移等社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环境社会学的宏大理论建构,也需要在各地域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加以审视、比较和对话。
为此,我们组织了西部地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专题,期待与更多的同仁开展这方面的探讨。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陈阿江、王昭、周伟选择青藏高原冰川融化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切入点,揭示出气候变化-冰川融化-湖平面上升-草场淹没这一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链。当地居民通过社区草场组织模式的改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阿拉善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地区。刘敏、包智明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研究发现,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当地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化工企业入驻走上了一条“压缩型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道路,但却造成了沙漠污染、草原破坏及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这说明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必须注重协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西部地区无论是过去还是在当下,都进行过大量有益的生态探索。地方自主治理对于有效承接国家生态治理政策,实现国家与地方生态联动共治至关重要。邢一新对黔东南州苗族村寨生态治理的考察表明,传统时期,村寨以寨老权威为治理主体,以生态榔约为治理规则。面对土地承包制引发的林地生态问题,村庄实现寨老组织的转型,形成以村民自治为主、寨老治理为辅的共治主体结构。在生态榔约基础上形成新的村规民约,重现了村庄良好的生态风貌。3篇文章研究的具体区域、议题各不相同,但都立足于分析地域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为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形成机理与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主持人简介:陈阿江,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