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09/10/20 16:10:00|点击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
张瑞才 35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一条道路,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而理论创新本身又不断引领着我们的实践一步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理论创新拯救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赵绍敏 39
摘要:理论创新拯救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理论创新的巨大浪潮使中国人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形成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新认识,破解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史上的“两大危局”:“文革”引起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危机和苏东剧变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空前危机;理论创新是连接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的关键链环,是实现精神向物质转化的根本条件;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创造,迫切要求回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
民 族
论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
吴贤静 12
摘要:环境权对于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存在普适性的环境权。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和现实的生产方式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交往有特殊性,凸显出少数民族环境权这一范畴。少数民族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的宪政体制框架下,它包括诸多的具体内容,应对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实施特殊保护。
从制度创新的视角看民族地区经济自治权的实现
李红梅 18
摘要:经济自治权是民族地区的自治机关进行自治的最核心权利,其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全面实现自治权的物质基础。然而,当前由于正式制度的供给不足和非正式制度的消极影响,使得经济自治权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障碍。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才能保障经济自治权的有效实现。
中国本土民族志“抵达情景”分析
娥 满 22
摘要:民族志中描写不同文化持有者初次遭遇情形的“抵达情景”,特别能够反映文化间相互试探、互动的微妙所在。由于本土文化内部也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足以产生研究者的文化“敏感”,中国的本土民族志中也有大量“抵达情景”。不过,与西方人类学者的“田野级序”观念不同,中国式的“抵达情景”充满文化传统的印迹,“人情”是其间最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进入”的方式和成效,也带来相应的弊端。
佤族魔巴的社会功能变迁研究
——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为例 袁 娥 27
摘要: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人神的中介。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的实例表明,佤族社会在近30年来,已经由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向以有机团结为纽带的社会转变,而魔巴的社会功能也逐渐由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变为单一的宗教功能。由于魔巴在佤族社会发展中还在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还将继续存在。
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胡守勇 32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搞好文化建设需要人类学这样的综合性学科发挥作用。人类学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具体应用中采取决策参与模式、辩护模式和文化策划模式,从而拓展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政 治
论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基本构成
韩 柱 36
摘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基本构成包括:意识形态内容的解释力;意识形态与客体需要的契合度;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合理性;意识形态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上述5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效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应当积极推进这5个方面的建设和创新。
政治的价值性与政治伦理诉求
张方华 41
摘要:政治既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价值选择活动。政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价值结伴而行。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通过选择特定的政治客体,并通过政治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类的政治生活进行评判,藉此实现对政治生活的范导,并通过价值正当性功能,论证政治的终极价值关怀以及构建理想的政治社会模式。政治价值具有至高无上和统摄性的价值位阶,贯穿政治制度体系和政府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主体,从而构成政治伦理的基本框架。
官员道歉、问责及其制度安排
周亚越 4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官员道歉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道歉本质上应该具有真诚、主动、非功利性特征,是问责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官员道歉存在的种种异化趋势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对道歉从制度上作出科学的规范。
世界体系中的社会民主主义
宋朝龙 51
摘要:资本主义已成为由金融资本主导的、具有“中心-外围”式结构的世界体系;代表中间阶层利益的社会民主主义既有对金融资本进行限制的一面,又有迁就、掩护金融寡头统治的一面。在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中间阶层和金融寡头有诸多共同利益,社会民主党有右转的基础;在边缘国家,中间阶层和金融寡头的共同利益较少、矛盾较大,社会民主主义有左转的基础。在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中间阶层的过度控制以及党自身的官僚化,造成了社会民主主义存在的土壤;但社会民主主义没能避免反而催生了金融寡头的统治。
当代印度府际关系探析
李东云 56
摘要:“府际关系”是近年来法学界、特别是政治学界新兴的一个热点概念,府际关系的构建及动态平衡也是当代世界各国不断探索的重要主题。当代印度府际关系在借鉴西方制度文明和照顾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包括:(1)权力向联邦集中并带有一定单一制色彩;(2)府际体系的一定弹性和适应性;(3)府际关系动态调适中的分权化趋向;(4)政党力量对府际关系影响日益显著。印度在府际关系方面的探索和构建模式,对于观察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的创制和发展过程,分析当代国家府际关系的演变趋势,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哲 学
社会权力的存在论模型探讨
李金早, 许晓明 61
摘要:依据存在论的马克思哲学,从劳动之于人类社会的基础地位出发,把社会劳动形态定义为社会权力的存在场;在积累劳动对当下活劳动的必然性支配以及这种支配关系得以实现的生产关系中分析了社会权力的作用模型,据此构建了劳动者阶级的感性意识、民族文化精神和国家权力等相互作用其内的社会权力嬗变模型。
人类行为动机的现代性演进
——一种经济哲学的思考
曹东勃 67
摘要: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描摹和解释始终是历代思想家们念兹在兹的一个重要命题,这又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密切相关。以现代性的展开过程为线索,追溯人类行为动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货币化生存世界催生了禁欲式贫困、吝啬性贪婪、挥霍性奢侈等多种病态症状,最终归于犬儒主义和颓废主义这两种极端状态,这一发展历程既与现代性的展开过程相重叠,也进一步推动其继续向深层演化。
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
——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的现代转向
张 伟 72
摘要:传统或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代表了过去的悠远和辉煌,亦在于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当下存在样式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时,就不仅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一种历史性的梳理和阐释,而且要立足于现代及其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而非传统或“传统主义”问题,进而从中寻求一条可以联结过去和现在的精神纽带以及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历史依据。然而,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却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坎坷,与此同时亦完成了研究范式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的现代转向。
生产社会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建构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的一个镜像
张国顺 75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以实践范畴为核心,通过一定的中介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到经济领域,生产社会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范畴到经济学范畴的逻辑中介。为此,我们必须说明作为中介范畴的生产社会性范畴与实践范畴的联系,并阐述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论证其是如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