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3/7/18 9:40:50|点击数:

  目  录

  政治·外交

  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杨思灵(1)

  东盟国家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差异与中国—东盟合作......韦  红  郝  雪(22)

  印度尼西亚佐科政府海洋安全战略的发展与影响......王艺桦(37)

  越南与亚太主要大国的“伙伴关系”构建......王  森(53)

  缅甸政局变动以来宗教冲突的发展态势及治理困境......沙  莎 刘  稚(67)

  尼泊尔2022年大选与未来政治稳定性分析......何朝荣 孙瑜泽(79)

  姜景奎专栏

  孟加拉国多元平衡外交的历史向度、现实考量与前景展望......张潇予(111)

  历史·文化

  印度古代音乐的世界地位及其学术史考察......尹锡南(126)

  中巴文化交流史研究路径探析——以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为例......何美兰(141)

  

内容摘要

  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

  杨思灵

  摘要:系统是人类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国际政治中,学界对国际政治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新现实主义理论就蕴含了系统的思考。不过单纯的系统决定论有一定的局限,确切地说,国际政治由多个复合系统所构成,行为体的多元、战略构成多线性、实践要素多重构成以及不同动力的相互作用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基于国际政治系统的复合属性,各个行为体形成了不同的对外战略路径依赖,行为体对路径依赖的调适空间与时间也由国际政治复合系统决定。准确认识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意义显而易见,不仅可以准确把握行为体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也可以为提出较为准确的对外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把握国家关系的战略调适方面。同时,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变迁历史也充分说明生产力的先进性始终是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般性要素。

 

  东盟国家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差异与中国—东盟合作

  韦 红 郝 雪

  摘要:网络安全已成为东盟面临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东盟国家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网络安全立法、网络安全技术和能力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新加坡、马来西亚为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群体”,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文莱为“体系欠缺群体”,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体系落后群体”。这一差异给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网络安全合作带来了不一样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主要体现为:“体系完善群体”为双方创新网络安全技术、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创造了条件;“体系欠缺群体”为双方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创新网络安全治理经验提供了可能性;“体系落后群体”为双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机会。挑战表现在:中国与“体系完善群体”合作容易受到域外国家的遏制和阻挠;“体系落后群体”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且缺乏网络安全基本需求,将削弱双方合作的意愿和必要性;东盟整体层面上坚持不干涉原则和基于共识决策的独特合作方式,将阻碍中国与东盟整体合作。鉴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网络安全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宜抓住机遇,因国施策,分层合作,将中国和东盟网络安全合作落到实处。

 

  印度尼西亚佐科政府海洋安全战略的发展与影响

  王艺桦

  摘要:自 2014 年佐科担任总统后,印度尼西亚开始推行外向型海洋安全战略,提出的目标是要将印尼打造为联结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交通枢纽,推进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然而,美国借“印太战略”联合域内外国家介入亚太区域,利用同盟力量重新激化南海争端,恶化南海局面。多元力量介入下的区域形势与印尼“区域大国”“中等强国”的自我定位相矛盾,印尼推行的平衡战略影响式微,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融,海上冲突频发,促使佐科政府不断进行战略调适。佐科政府在力推东盟海洋合作“印太化”的过程中,吸纳域外次强国力量构建以印尼为主导的“小多边”体系,弱化域内大国竞争风险,再同步以多边海洋防务合作推进印尼国防现代化。在佐科政府的政策引领下,印尼海防能力以及东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然而,域外次强国力量的引入,也使得区域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这对印尼的海洋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能审慎处理,则可能引发大国竞合风险的连锁反应。面对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佐科政府的“印太化”举措或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国家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同美国存在联盟关系的国家以及同中国存在南海划界争议的国家,形成各自为营的分化态势。此外,佐科政府在海洋外交上表现出的强硬和进取姿态,也对中印尼两国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印尼之间的经贸往来能否持续对冲安全防务合作上的缺失,将成为未来需要跟进观察的议题。

 

  越南与亚太主要大国的“伙伴关系”构建

  王 森

  摘要:伙伴关系是“国家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冷战结束以来,越南积极推动外交转型,树立“外交新思维”,从原来的“一边倒”向“独立自主、全方位、多样化”方向转变,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外交格局。进入 21 世纪以来,越南与全球 30 多个国家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伙伴关系网络,涵盖了地缘毗邻国、世界主要大国、发达国家、区域重点国家以及对自己主权安全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呈现范围广、类型多、发展稳的态势。其中与“中美日俄印”五个亚太大国的伙伴关系尤为重要。越南与中国构建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和印度构建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日本构建了战略伙伴关系,与美国构建了全面伙伴关系,涵盖了越南伙伴关系网络的主要层次和维度。越南与亚太主要大国的“伙伴关系”构建,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其“竹式外交”的历史特性,另一方面又蕴含了微妙的“大国平衡”战略考量,也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外交特性。相较于传统的结盟/不结盟关系,伙伴关系的构建增加了处理外交关系的弹性,为越南发展特色外交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路径,使得越南在“中美日俄印”之间建立了一个多极平衡的体系。

 

  缅甸政局变动以来宗教冲突的发展态势及治理困境

  沙 莎 刘 稚

  摘要:2021 年 2 月缅甸军人再次接管政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缅甸的宗教冲突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发展态势。由于缅甸的国家建构、政治转型、族群冲突与宗教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关注宗教层面的变化对分析缅甸未来的政治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宗教的视角来看,自军人第四次接管权力以来,军政府继续利用佛教在缅甸社会的影响力来巩固其统治,并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群体实行了更加严厉的打压,导致少数民族分离运动不断激化。从佛教与缅甸政治秩序的互动、宗教冲突带动民族冲突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走向这三个维度看,缅甸目前最大的困局是军人政权与民主力量之间的博弈,但宗教作为一个隐性的变量也一直影响着缅甸政治与民族问题的解决。如果缅甸的政治发展始终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依旧偏向狭隘的佛教民族主义,未来缅甸的政治转型与民族和解之路就会依然希望渺茫。

 

  尼泊尔 2022 年大选与未来政治稳定性分析

  何朝荣 孙瑜泽

  摘要:2022 年 11 月 20 日尼泊尔举行新宪法颁布以来的第二次联邦议会选举,此次选举是在尼泊尔国内政党博弈加剧,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导致的经济下行,以及尼印、尼美关系升温的背景下举行的。选举基本延续了 2017 年后尼“三足鼎立”的政党格局,尼共(毛主义中心)继续保持“关键第三党”地位。但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尼泊尔左翼政党席位整体受到削弱,民族独立党、民意党等新兴政党悄然崛起,以民族民主党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有所回潮,马德西传统族群政党实力走弱,政党政治碎片化进一步加剧。导致此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原尼泊尔共产党内部奥利派与普拉昌达—内帕尔派矛盾激化导致的政党分裂使左翼政党实力与形象双双受损;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等传统大党老人政治问题突出,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意识强烈;两大选举联盟因策略失误、意识形态差异、政党内部候选人之争、联盟形式松散而未达到预期目标;马德西传统族群政党频繁分裂且受到新兴政党和传统大党的双重挤压等。此次选举后,尼泊尔未来政治稳定性依然堪忧,仍存在总理辞职、议会倒阁致使政权更迭的可能。联合政府内部激烈的权力与职位利益之争、政策与意识形态之争,国家治理能力与民众期望的脱节,印度对尼泊尔的干预以及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国迫使尼选边站队的压力是影响尼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孟加拉国多元平衡外交的历史向度、现实考量与前景展望

  张潇予

  摘要:孟加拉国自 1971 年独立以来奉行“平衡外交”策略。孟加拉国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被称为“外交政策的总设计师”,他推崇的“友及四方,不存恶意”外交理念和把孟加拉国打造成“东方瑞士”的外交定位对该国后来的外交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独立 50 余年来,孟实现了改善与印度关系,推动与巴基斯坦关系正常化,加强与伊斯兰国家间联系,积极加入国际和地区组织和合作机制,并深化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大国间关系。孟加拉国之所以制定多元平衡外交战略,主要基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区域安全三大需求。未来,孟加拉国将继续与印度保持紧密联系,与中国持续加强合作,并强化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间关系,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印度古代音乐的世界地位及其学术史考察

  尹锡南

  摘要:印度古代音乐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时期(史前至公元 10 世纪)、中世纪时期(11世纪至18世纪)和近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印度古代音乐在世界音乐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拉格(Raga)和节奏(Tala)等印度古代音乐理论范畴奠定了印度音乐的民族性。长期以来,东西方各国学者对其介绍、研究虽未成为一门显学,但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西方学者、印度学者大多遵循历史三分法考察印度音乐发展史。欧洲的印度学家最早以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古代音乐。印度学者对印度古代音乐的研究在时间上虽稍迟于欧洲学者,但其精通古典梵语和印度本土语言者众多,且善于吸纳西方学者的成果,很快就在古典印度学的这一分支占据突出的位置。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印度古代音乐所有的领域。20 世纪以来的 120 年中,中国学界对于印度音乐的介绍、研究从无到有。客观而言,中国学界在介绍、翻译和研究印度古代音乐理论名著方面,与西方、印度的同行相比,尚存诸多不足,差距很大。

 

  中巴文化交流史研究路径探析——以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为例

  何美兰

  摘要:在当今世界巨变之大格局下,中国和巴基斯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持续稳固更显重要。目前国内中巴关系相关研究中的文化交流研究是短板,尤其欠缺对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发生在中巴两地间的各种文化交流的研究。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和北部旁遮普地区曾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节点,与古代和近代中国经历过频繁的商贸关系和文化交流。基于南亚地区与中国的书史传统之不同,在中巴文化交流历史研究领域的资源开发上,建议挖掘书写文献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研究资料,比如考古出土文物与博物馆收藏等。本文以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为中巴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切入点,考察巴基斯坦博物馆的收藏与中巴文化交流历史之关联,分析拉合尔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及其相关研究,阐释拉合尔博物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历史文化情怀。又鉴于目前中巴文化交流研究的散碎现状,建议尝试搭建单独的中巴文化交流研究构架,探索中巴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更多可行路径。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