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3/5/17 16:57:20|点击数:

  目  录

  政治·外交

  从传统地缘政治学视角看美国南海政策的军事化趋势......侯典芹 侯胜一(1)

  “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与美国海洋安全合作态势及展望......王世达(14)

  乌克兰危机对越南与俄美中三国关系的影响......左荣全(26)

  “一带一路”在印尼的污名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再塑造......潘玥 肖琴(40)

  美国对印苏米格战机交易的干涉及其失败......朱鹏 唐新亚(54)

  多元与一致:新加坡政党聚合下的政治秩序......张增垚(68)

  经济·区域合作

  印度与拉美能源合作新动向:从交易型合作到战略性互动......刘思伟 肖可杭(82)

  斯里兰卡视角下的债务危机及其与中国贷款关系分析......王秋彬 普雷马拉特纳 乌梅什·莫拉穆达利(96)

  姜景奎专栏

  向中国转述印度——晚清韦廉臣的印度教经典汉译研究......王春景 焜檀(109)

  资源、社会与小生境:埃蒙德·利奇的锡兰民族志......李静玮 黄靓(123)

  历史·文化

  佐米亚视野中的南亚研究及其反思......章立明(138)

 

  内容摘要

 

  从传统地缘政治学视角看美国南海政策的军事化趋势

  侯典芹 侯胜一 

  摘要:自奥巴马政府时期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加大对中国政治干预和外交施压的同时,还日益强化其南海政策的军事化趋向,尤其是越来越多地直接派军舰和军机进入南海海域和空域,以加大军事威慑力度。从传统地缘政治学视角来看,美国强化其南海政策中的军事化趋势,受多重地缘战略目标的驱动。首先,受美国全球地缘战略利益的驱动,以“航行自由”的旗号检验其海上霸权在南海地区的有效性,借以维护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这是因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海上实力维系起来的。其次,由于欧亚大陆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核心,因此美国强化其南海政策中的军事化趋势也受其欧亚地缘战略目标的利益驱动,目的在于继续保持和巩固对欧亚大陆的战略“围堵”态势,借助“亚太再平衡”战略补齐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力量短板,继续维护美国主导下的欧亚地缘政治格局。最后,在美国继续推进战略东移计划的背景下,美国强化其南海政策中的军事化趋势还深受其亚太地缘战略目标的利益驱动,即通过把亚太战略扩展为“印太”战略,来巩固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加强对东亚崛起大国的战略包围。

 

  “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与美国海洋安全合作态势及展望

  王世达

  摘要:当前,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互动更趋频繁复杂,尤其是在海洋安全领域呈现明显的分化组合状态。其中,美国的利益和触角遍布全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分布最广泛的海上安全力量,印度则是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和海上安全力量。近年来,印度与美国海洋安全合作呈现持续升温态势,目前已在相当高甚至“准盟友”水平运作,这突出表现在两国在海洋安全力量软件、硬件领域合作升级,以及在突出现有优先海洋安全合作领域的同时向若干新兴领域拓展。例如,印度加大从美国购买海上作战装备,印美海洋安全力量的相互操作性大为提升;印美签署基础性安全合作协议、定期举行军事演习;在聚焦当前海域态势感知和反潜合作的同时,向打击所谓“非法捕鱼”、水下态势感知、联手经略岛国及沿海国等新领域延伸。有关印美强化海洋安全合作的动因有不少解读,但美国出台和落实“印太战略”、印度借美谋求印度洋有利地位是核心驱动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印美海洋安全合作仍将保持上升势头,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两国“印太”合作的关键内涵和支撑。当然,印美进一步深化和做实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诸多制约,如印美围绕“印太战略”存在认知分歧、巴基斯坦因素干扰、美军在印度洋“航行自由行动”有损印度主权声索、印度对美国军事介入印度洋并非全无顾忌等。

 

  乌克兰危机对越南与俄美中三国关系的影响

  左荣全

  摘要:俄罗斯-乌克兰与中国-越南是经常被西方学者相提并论的两对断层线冲突国家。可能正因为如此,当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一些类似问题很快在越南引起巨大反响,诸如“越南会不会也被塑造为战争代理人?”以及“与大国相处如何才能避免兵戎相见?”等问题,持久地在越南引起热议,相应地,越南社会各界还围绕越俄关系、越中关系、越美关系展开探讨。其中,小国与大国相处之道、南海问题等,成为越南人观察乌克兰危机时较为普遍的切入点。乌克兰、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当事国均与越南有着良好关系,应对和战场同样激烈的外交舆论战,对越南的大国平衡外交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笔者经过仔细梳理后认为,越南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再次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平衡术,从这个角度上说,乌克兰危机对越南与中、俄、美三个大国的关系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一带一路”在印尼的污名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再塑造

  潘玥 肖琴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

 

  美国对印苏米格战机交易的干涉及其失败

  朱鹏 唐新亚

  摘要: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日益激烈,美国尤其不能容忍第三世界国家在军事领域出现向苏联靠拢的倾向。1962年印度即将采购苏制米格-21战机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肯尼迪政府立即将印度军购上的选择与其政治走向关联起来,极力阻止其采购米格-21,以避免印度在军事装备上对苏联产生依赖并最终在政治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肯尼迪政府一方面以报复性削减乃至停止经济援助相要挟,另一方面以提供替代性战机为诱饵,企图软硬兼施迫使印度放弃采购计划。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并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印度的国家定位与发展战略,仍然僵硬地沿袭自杜鲁门政府以来的冷战思维和霸主心态,选择性忽视了印度在安全与发展问题上的诉求,一味地按照自身利益需要逼迫印度就范。受思维僵化、判断失误、反应过度、举措失当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肯尼迪政府实施的干涉行动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印度另谋出路的决心,促使其加快了与苏联达成最终交易的进程。本文利用美、印等国的档案文献进行互证分析,以期揭示肯尼迪政府阻止印苏米格战机交易的决策细节及其失败的原因。

 

  多元与一致:新加坡政党聚合下的政治秩序

  张增垚

  摘要:新加坡的国家治理绩效较为显著,城市国家的情境既为新加坡治国理政提供了便利,也为其多元社会增添了复杂性。作为多元融合的前殖民地、东西交汇的后发国家以及繁荣稳定的海岛城邦,新加坡被客观环境赋予了难以回避的社会多元性,但其历史脉络与现实所需又对共同体的政治秩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终形塑了新加坡公共生活中多元与一致动态平衡的政治秩序。随着多元性的政治秩序化,政治秩序内部也形成了涵盖价值理念、制度运转、具体操作在内的三重张力,而弥合张力的关键在于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人民行动党在价值引领、组织嵌入、人事工作等常态化领域坚持对多元社会的聚合,以机制创新对整体工作部署进行补充,将多元社会统合进稳健的政治秩序之中,同时对政治秩序注入了保护多元性的价值规范。新加坡政治秩序的巩固、完善与维护,对人民行动党的政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超然于多元社会生活与整合政治系统的“政治势能”,和推动多元性有序运转与促进政治秩序对多元价值进行吸纳的“治理动能”。人民行动党的“政治势能”具有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其“治理动能”体现为强大的“决策与执行”能力和持续的“学习与调试”能力。“政治势能”与“治理动能”持续转换、相互加强,最终支撑起强能力的政党来聚合有张力的政治秩序。

 

  印度与拉美能源合作新动向:从交易型合作到战略性互动

  刘思伟 肖可杭

  摘要:近年来印度与拉美地区的互动频率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印拉在能源领域的互动实践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长期以来印度与拉美能源关系更多是受市场力量因素主导的交易性互动关系,但近年来它呈现向战略性互动关系方向演化趋势,其表现在双方(印度与相关拉美国家)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开始增多,双方都开始强调能源合作是增加印度与拉美互动联结的重要抓手。能源议题已经成为印度与拉美国家在双边和多边外交平台上重要的互动议题。另外,印度与拉美地区能源合作也开始更强调多元化战略布局,即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并驾齐驱。印度与拉美能源关系的新变化不仅受各自物质利益因素驱动,还受特定的背景性知识影响,如彼此身份动态构建等。印拉能源关系还受到结构性因素影响,比如全球能源结构新变化。印度与拉美能源关系仍在不断调整变化进程中,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印在拉美地区有开展能源合作的案例,当前能源合作仍值得鼓励,但未来其竞争性有可能上升。

 

  斯里兰卡视角下的债务危机及其与中国贷款关系分析

  王秋彬 普雷马拉特纳 乌梅什·莫拉穆达利

  摘要:斯里兰卡是较早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使用中国贷款建设了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视塔等重要基础设施,但却经常被西方与印度拿来作为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的典型案例。2022年,斯里兰卡爆发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债务危机,陷入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危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由于近年来中国贷款在斯里兰卡外债总额中的占比增加,西方以及印度有些人就把这场危机归咎于中国贷款,再度大肆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但事实上,从外债结构来看,斯里兰卡高额债务负担的直接原因是商业贷款规模的急剧增加;从债权人结构来看,国际主权债券(ISB)而不是中国贷款规模在斯里兰卡外债存量以及还本付息额中占比更高。可见,这场危机不仅不能算到中国头上,也很难完全归咎于新冠病毒大流行、乌克兰危机等外部因素。危机的根源性因素主要是在斯里兰卡内部: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长期的经济管理不善与政治机会主义、经济的结构性弱点等因素,这是造成这场严重危机的重要根源。简言之,债务危机的爆发不是债务本身或贷款国出了问题,而是使用债务的人与方式出了问题。为此,斯里兰卡需要进行重大改革并采取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才能带领国家走出危机。

 

  向中国转述印度——晚清韦廉臣的印度教经典汉译研究

  王春景 焜檀(Kundan Kumar

  摘要: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1890)1877年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印度原流备考》和《印度书籍》,介绍了吠陀时代以来的主要印度教经典。其中一些文本属于首次汉译。韦廉臣集中译述印度教知识,是英国的印度学后来居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传教策略使然,他试图通过增广中国读者的见闻以促进传教事业。韦廉臣的汉译体现出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印度文化的态度,他肯定古老的吠陀文明,否定印度尚存的、活着的信仰。这种厚古薄今的历史态度反映了19世纪之后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典型立场,是东方主义方法论的必然结果。韦廉臣以基督教的世界观解释印度经典,认为上帝创世是世界的开始,将印度历史及信仰的源头都附会到圣经之中。他对世界同源的解释强调了圣经知识的重要地位,以及用基督教框架阐释、评价其他宗教的思维模式。同时,韦廉臣还引用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文学的术语阐释印度教经典,以使中国读者更易接受。韦廉臣通过构建基督教—印度教、中国—印度的对比框架,对印度古代文明进行了符合西方观念的阐释。然而,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他的印度教经典汉译补充了传统的佛教翻译,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资源、社会与小生境:埃蒙德·利奇的锡兰民族志

  李静玮 黄靓

  摘要:在南亚民族学的相关讨论中,亲属制度和土地制度常被视为分割的两个独立话题。人类学家埃蒙德·利奇通过对锡兰村庄的民族志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锡兰的亲属制度与土地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作品《普伊利亚》延续了其社会人类学的理论思想,集中反映了相关调研成果及学术创见。土地与维系生产生活的水资源高度关联,体现了村落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团结,而亲属、婚姻与种姓等制度又区别于市场中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是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并使之产生历时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资源及社会关系之间所呈现出的关联并非恒定的,而是由传统的公平分配原则所制约。在殖民与后殖民的国家治理中,相应政策的干预也在改变二者的关系,并引入外部市场、阶级分化等新的话题。在普伊利亚所呈现的动态变化中,利奇引入了关于生态、社会及其适应性的讨论,并对社会结构、社会团结和人类学案例研究等理论与方法论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此外,其对社会生活两方面交错关系的分析有助于从多维度的视角重新审视南亚地方社会。对于种姓等南亚区域性概念的民族志呈现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以回顾其所在年代的学术话语进程及相关的理论图景。

 

  佐米亚视野中的南亚研究及其反思

  章立明

  摘要:18世纪中期以来,南亚因地理位置、族群构成及其历史际遇而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地区,国外学者的南亚研究揭示了部落民的历史记忆、身份认同与社会转型等内容,既为英印殖民政府实施间接统治以及南亚国家社会治理提供依据,又为从学术角度检验与反思佐米亚理论提供了可能。现有的南亚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佐米亚形成原因和动力选项的分析,加深了对于高地民族的非同质性理解,同时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佐米亚的理论反思。虽然从地理位置来说,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毗邻佐米亚区域,而囿于第一手材料的短缺,中国学术界却从未对包括东南亚和南亚在内的广大区域进行过完整与统一的关注,其中尤其以对有关南亚的知识生产最为薄弱。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在东南亚和南亚等周边地区的推进,迫切需要从微观视角针对地方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对佐米亚相关区域的研究有望成为中国学术的新增长点,通过跨国的学术合作、研究区域细化以及应用性研究等,既有为中国政府制定推动南亚“一带一路”项目顺利落地政策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又能对佐米亚理论进行更为平衡的解读。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